為何出現供需矛盾
結構性資金緊張導致信貸供應偏緊
“銀行缺錢,存款少增,主要原因是負利率和金融脫媒背景下,理財産品熱銷導致存款增速放緩;貸款新規中‘實貸實付’的要求減少了派生存款;貸款增速回落導致派生存款增速變慢。銀行被動融資出現萎縮,而貸款需求旺盛。在這種資金供需矛盾下,銀行只能通過理財産品吸引資金。”中國社科院金融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説。
然而銀行資金面緊張只能説是結構性的。劉煜輝分析説,目前整個銀行業的存貸比尚未達到70%,大銀行的存貸比多數在65%左右。因此從總體上來説銀行並不缺錢,只是部分中小銀行可能資金比較緊。
“結構問題往往會對總量問題帶來負面作用。部分銀行流動性吃緊打起了存款攻堅戰,資金本寬裕的銀行則打起了存款保衛戰。資金短缺的機構傾向於增加融入量、延長拆借期限;而盈餘的機構則傾向於減少融出量、縮短融出期限。原本可能只是有所收緊,但結構問題導致的矛盾性市場行為放大了總量問題。”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説。
銀行資金趨緊,銀行放貸能力有所下降,導致全社會資金信貸總量減少。今年商業銀行受貸款規模控制和存貸比考核,在吸收存款能力下降的情況下,銀行發放的貸款能力受限,而融資需求卻在擴大,資金供需矛盾增大,導致實體經濟普遍感覺信貸供應偏緊。連平分析説,今年信貸增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0%多,同時票據餘額已處歷史低位,蓄水池功能基本喪失,存量信貸調整空間大大壓縮。信貸不同於直接融資,具有貨幣擴張功能,“實貸實付”後這種功能明顯減弱,流動性自然就緊。
儘管貸款規模有所下降,但貸款價格上漲對銀行利潤的影響更明顯,上半年銀行利潤實現高速增長。從已經發佈中報的銀行來看,光大、華夏、浦發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34.77%、 41.89%和41.83%。
未來流動性依然偏緊
信貸投放應更多地支援中小企業發展
經歷過年中的資金緊張期後,銀行間市場資金面有所回暖。從央行近期的公開市場操作來看,自7月中旬以來,央行已經連續4周凈投放資金,累計向市場注入資金1650億元,僅前一週凈投放就達到700億元。市場資金面的寬裕,帶來銀行間貨幣市場短期利率下行。
然而與此同時,市場中長期利率仍然維持在高位,説明從中長期來看,市場資金緊張的局面還是難以徹底緩解。
上半年依靠發行理財産品吸收存款的局面難以為繼,銀行理財産品將受到嚴格監管。在近日銀監會召開的第三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將規範開展理財業務和其他金融創新活動,進一步完善以日均存貸款為基礎的統計、監測和考核機制,堅決取消單純依賴時點指標考核的做法。
市場普遍預測下半年信貸供應依然偏緊。劉煜輝認為,這一輪資金面緊張的根源在於2009年以來,政府新開工項目需要持續的資金供給,這些項目有許多是3至5年的長期項目,一旦開工,第二期的貸款就成為剛性的需求。因此,信貸需求依然不減,銀行的流動性在下半年依舊難以緩解。
此外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預測,下半年信貸供給繼續偏緊,存款準備金率繼續上調會對信貸投放形成“邊際遞增”的制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動態調整將繼續限制信貸過快增長,此外,日均存貸比考核和新的資本管理辦法出臺,也將限制銀行資産擴張和信貸投放的速度。
針對目前信貸偏緊、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局面,專家建議,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應當進行一些結構性調整,信貸投放要兼顧結構調整方向,更多地支援中小企業發展。此外,應當更多地運用公開市場操作調節流動性,在保持利率基本穩定的同時,可以擇機進行不對稱加息,即只加存款利率,不加貸款利率,既能消除居民存款負利率帶來的不利影響,又能將更多資金投向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