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門三公經費公開數據被指過於簡略

2011-08-01 08:20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王思羽

  知情是監督的前提

  一些部門公開的數據過於簡略,缺乏解釋説明,普通百姓很難看得懂

  對於中央部門公開“三公”經費,社會上有叫好聲,也有質疑聲。特別是一些部門公開的數據過於簡略,缺乏相應的解釋與説明,不具備專業知識的普通百姓很難看得懂、看得清。人們難免會打這樣的問號:“為什麼這些部門不能公佈得更具體、更詳細些?如果連看都看不懂,怎麼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專家認為,“三公”經費是財政預算公開中老百姓最關注的內容,對於公眾的質疑,政府部門理應做出回應,説明情況。只有告訴老百姓錢究竟是怎麼花的,並讓老百姓參與到監督中,才能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確保納稅人的錢不亂花、不白花。

  今年是首次公開“三公”經費,在數據上還沒有形成可以前後比較的“參照係”,只有每年定時公佈“三公”經費,將公開延續下去,才能做更詳細的比較。因此,要確保“三公”經費的預算公開不流於形式,很重要一點是要有制度上的保障。此外,對“三公”支出的監督和制約,還需要審計、問責等配套措施的跟進。

  公車改革應加快推進

  公車費用佔到“三公”經費六成以上,公車過多過濫,浪費驚人

  儘管首次公開有不少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但從“數裏行間”仍能嗅出“三公”經費支出存在的突出問題。

  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央單位“三公”經費支出合計94.7億元,其中公車支出61.69億元,公車費用佔到“三公”經費的六成以上。在北京市日前公佈的“三公”經費數據中,2010年 “三公”經費支出合計11.3億元,其中公務用車購置及運作維護費9.1億元,佔到“三公”經費的八成左右。公車費用龐大,已經成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個沉重負擔。

  “現在每天需要車接車送的,除了上幼兒園、小學的孩子,還有單位的領導。”採訪中,一些群眾説,“領導出差、開會都是工作,坐公車合情合理;可一些單位只要是領導就安排專車,上下班還要公車接送。”

  在基層政府部門工作的李先生説,現在無論單位大小、級別高低,一般部門的“主要領導”都要配專車,這似乎已是不成文的規定。他所在的縣裏,不但縣領導有專車,就連科級單位的“一把手”,也都有專車。一輛公車,購車款要十幾萬元,汽油費、維修費一年要幾萬元,再加上司機工資、福利,花銷相當大。那麼,全國這樣的單位有多少?配備的專車有多少?一筆筆算下來,就不難看出公車過多過濫、開支巨大、浪費驚人。

  究竟有沒有必要配這麼多公車?減少公車數量會不會影響到政府部門正常辦公?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以及近兩年整治交通堵塞,都對公車進行封存。30%的公車被封存,政府部門的辦公效率並未受到影響。

  專家認為,社會呼籲公車改革已經15年之久,但至今仍是“千呼萬喚不出來”,公車改革難度之大可見一斑。現在,個人收入有了大幅提高,轎車都已經進入家庭,很多普通百姓都能買得起車,領導為什麼還要“蹭”公車,而不能開著自己的車上下班?從已經公佈的“三公”經費構成來看,必須下大力氣進行徹底的公車改革,嚴格限制公務員配車,才能使“三公”經費支出大幅下降。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