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記者李斌、朱立毅)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在3月4日下午的經濟農業聯組討論會上發言時指出,要擺脫投資衝動怪圈和資産泡沫怪圈,關鍵在於加緊推進中國經濟的轉型。
聯組會上,厲以寧話題直指“投資熱”。他説:“地方政府為了促進增長,增加財政收入,緩解就業壓力,總是竭力爭取項目,擴大投資規模。投資呈不斷上升趨勢,投資熱就不可避免地形成。”
投資熱帶來了什麼?厲以寧説,隨著投資熱的形成,信貸急劇膨脹,然後伴之而來的便是通貨膨脹和某些部門的産能過剩。通貨膨脹和産能過剩並存的狀況,使中央政府不得不緊急剎車,轉而實行緊縮政策。財政和信貸兩個閘門一關,經濟增長下滑,失業人數增加,財政收入也相應下降,於是又轉向刺激經濟的做法。“如此週而复始,便産生了中國經濟中的投資衝動怪圈。”
厲以寧進一步指出,在市場化推進而金融監管制度還不健全、完善的條件下,中國經濟中的投資衝動怪圈經常同資産泡沫怪圈聯繫在一起。“這是因為,在刺激經濟和擴大投資的同時,低利率和信貸規模的增大也往往體現于資産的炒作上。”
這位經濟學家建議,中國經濟要擺脫投資衝動怪圈以及與此有關的資産泡沫怪圈,政府不能僅僅停留于“事後調節”的地位,而必須採取“事前調節”的措施,建立預警機制。
“最重要的事前調節措施,就是加緊推進中國經濟的轉型,從數量型、粗放型轉變為效益型、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厲以寧説,經濟轉型有助於消除産生投資衝動怪圈和資産泡沫怪圈的基礎,收入分配格局也將會相應發生變化,內需隨之增大,進而減少經濟增長率主要靠增加投資帶動的依賴性。
厲以寧説,投資衝動怪圈和資産泡沫怪圈的背後實質上是經濟體制問題。經濟轉型必須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結合在一起,要儘快由政府主導型的投資決策體制轉變為市場主導型的決策機制。
市場成為投資決策的主導者並不等於政府退出了投資決策領域。厲以寧説,某些關係國防、國家安全和重大國計民生的投資決策可以繼續由政府決定。凡是競爭性的産業投資,由各類企業根據具體情況和利潤率預期作出投資決策,投資者承擔盈虧責任。這樣,既可避免出現産能過剩現象,還可以使宏觀調控措施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