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收入跑贏CPI”説法造成誤解

時間:2011-08-05 08:03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最近幾天,一則有關居民收入增速“跑贏”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也造成了不少誤解。

  某網站梳理對比我國上半年各省區市統計數字發現,29個省區市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均超過10%,這要比上半年全國5.4%的CPI增幅高出近一倍。這一牽強附會的比較引發了很大爭議。

  有人認為,按照這種比較,即便大家公認我國經濟正處於很大的通脹壓力之下(超過通常3%的警戒線),但似乎只要收入增幅大於CPI增幅,居民就有了抗通脹的能力,不必擔憂通貨膨脹。這顯然同老百姓的實際感受不符。

  業內專家認為,統計學上現在很少把收入增幅與物價指數直接拿來做比。因為收入增幅通常總是高於物價漲幅的,如果低了,就是“負增長”,這將説明經濟運作出現了較大問題。或者説,收入增幅高於CPI增幅,應該是一個經濟體運作狀態穩定的基本要求。

  國家統計局每次發佈城鎮居民收入增速時,通常要強調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的“實際增速”,用收入增幅數字減去物價增幅數字,才能反映居民實際收入情況。

  有意義的比較,不是比較居民收入增長能否“跑贏”CPI,而是要看扣除CPI增幅之後的居民實際收入增幅,能否“跑贏”經濟發展速度。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未來我國要努力實現“兩個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

  不過,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2011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9.6%,而城鎮居民收入實際增長7.6%,這其實意味著“十二五”的開局之年,目前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還沒有實現和經濟發展同步。

  CPI作為反映通貨膨脹情況的數據,一般要參考最高上限,警戒線是3%,連續3個月超過3%,通常意味著經濟體面臨通貨膨脹的危險。上半年全國CPI增幅5.4%,單個月甚至突破6%,説明當前通脹壓力較大。

  分析人士認為,我國各省、各地區的居民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後的實際增幅,大多數都難以趕上當地經濟發展的速度。而同時,國家的財政收入、稅收及企業利潤,卻都以兩位數增幅增加,遠遠超過經濟增長速度,這説明經濟發展創造的財富更多地分配給了政府、企業,而不是普通居民。

  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群義研究員認為,民眾的收入有增加的、持平的和下降的。對於持平和下降的人員來説,會明顯感覺自己的收入沒漲,但物價卻實實在在地漲了。很可能是一部分人的收入增幅較大,帶動了居民收入的整體增長。

  根據經濟學家王小魯的估計,如果考慮“灰色收入”和“隱性收入”的因素,目前我國城鎮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每人平均收入差距約為31倍;而城鄉合計,全國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每人平均收入差距約55倍。

  顯然,全國平均數有可能會造成錯覺。因為,收入增幅“跑贏”CPI是依據平均數據來統計,並不代表所有的居民收入都會超過CPI,一些低收入群體的感受很可能是“被增長”。

  北京市統計公報顯示,去年北京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29073元,比上年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6.2%。而去年北京經濟增速達到10.2%。

  市統計局還表示,去年開始北京市把居民分為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中等收入戶、中高收入戶、高收入戶5個層次,分別進行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低收入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36萬元,高收入戶5.37萬元,兩者相差4倍左右。

  據悉,在低收入人群中,食品支出所佔比重大,所以一般情況下,低收入群體CPI數字要比全市的CPI高,因為這一群體對物價的變化敏感程度較高。數據顯示,北京市去年低收入層CPI漲幅為4%,高於全市平均數1.6個百分點。

編輯:王思羽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