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句義大利諺語常用來形容,一件事通過許多人或努力才能夠完成。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摧垮“羅馬”也非一日之功,在歐元的問題上即是如是。
自2009年末希臘爆發債務危機,“歐元崩潰論”便成為了市場熱衷的話題之一。但是有關的討論並非持久不絕,而是呈現出週期性的特徵。事實上,回顧同期歐元對美元的走勢,也會發現漲跌交替的特點。而每每歐元進入下行週期時,“歐元崩潰論”便會甚囂塵上。在很大程度上,“歐元崩潰論”更像是歐元階段性下跌時,市場空頭造勢的賣點,而非歐元疲弱的肇因,也因此在過去幾年歐元事實上並未發生持續性暴跌行情 .
歐元之所以比想像中的堅挺,且呈震蕩走勢的原因在於,一方面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呈間歇性爆發。事件大體運作在“危機—協商—救助—再危機”的惡性迴圈過程之中,這也意味著利空和利好資訊夾雜而出。剛剛結束的義大利政治僵局也印證了這一特點。儘管稍早義大利中左翼政客萊塔成功組建新政府,從而結束了兩個月的政治困局。但隱患並未排除,因為可以預見一個貌合神離的聯合政府很難在財政改革上有所突破,我們甚至不排除新政府或步蒙蒂政府的後塵。因此只要歐債危機未到終結之時,歐元震蕩的特徵便不會消失。
另一方面,美聯儲在過去幾年先後推出多輪量化寬鬆政策,在挫傷美元市場信心的同時,也間接提振了歐元匯率 。進入2013年,美國經濟緩慢增長,但欠缺穩定性,這也直接導致了美聯儲對待量化寬鬆政策的態度多變。如近期出爐的多項美國經濟數據普遍表現不佳,迫使美聯儲在4月議息會議聲明中,將表述量化寬鬆政策的措辭改為中性,而此前美聯儲曾暗示削減購債的規模。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美聯儲內部的分歧恐難以融合,撲朔迷離的貨幣政策走向將會導致美元、歐元的走勢更為震蕩。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自動減支在拖累二季度經濟後負面效應將會減弱。而房地産業已經由冷轉暖,消費市場表現堅挺,以及美國股市財富效應的溢出將會持續推動美國經濟復蘇。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經濟將會逐漸顯露競爭性,且優於歐洲、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同時相比日本的超寬鬆貨幣政策、英國面臨進一步擴大量化寬鬆規模的需求,美聯儲卻保留著削減購債規模的選項。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美元在與歐元的競爭中將逐漸佔據上風。
此外,拋開歐債危機的因素,歐央行繼續降息也使得歐元在美元面前黯然失色。儘管此前歐央行一直堅持按兵不動的策略,但此非彼時,如今歐元區 3月份經季節因素調整後的失業率升至12.1%歷史新高。更為重要的是,德國近期公佈的製造業和服務業PMI雙雙異常疲軟,這使得德國與歐元區邊緣國家的“利益”漸趨一致。與此同時,區內通脹降至2010年2月以來最低水準,遠低於歐央行設定的目標,為貨幣政策制定者下調利率提供了便利。5月2日,歐央行如期宣佈降息25基點至0.5%,為該行近10個月以來首次降息。
因此綜合來看,我們認為震蕩仍將是歐元今年走勢的主題。倘若要在歐元和美元之間選擇一個最終的勝者,筆者更傾向於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