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海外收購慎入歐美市場

2012-11-13 13:50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范樂

  海外收購

  工行海外增長快過國內 銀行“走出去”業績亮麗 專家提醒:

  工行動用不超過6.5億美元收購阿根廷標準銀行80%股份的交易獲得阿根廷中央銀行批准,中資銀行拉美收購首秀成功上演。近期,除了工行這樁海外並購吸引業界強烈關注外,包括建行“物色收購對象”、中行不排除投資美國或歐洲的金融企業等消息也從不同渠道傳出,一時間,中資銀行海外並購浪潮初現。

  記者了解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資銀行海外收購的成績單亮麗。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透露,工行的海外經營情況不錯。招行、中行等銀行在香港市場的佈局也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收益頗豐。

  專家則提醒,中資銀行在方向上毫無疑問需要“走出去”,但在具體策略上仍須謹慎,尤其慎入歐美市場。

  銀行海外收購頻出手

  海外市場成績亮麗

  工行海外收購進入收穫季。在進軍拉美市場之前,媒體就已報道稱,上半年,工行全資子公司工銀歐洲在波蘭開設分行的申請得到波蘭金融監管局的正式批准,成為第一家獲准在波蘭營業的中資銀行;同時,工行收購美國東亞銀行80%股權的申請得到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正式批准。

  除了工行,多家銀行亦被傳出謀劃海外並購的消息。近期,“建行擬投資1000億元並購歐洲銀行”的消息不脛而走,雖然建行稱這一消息並不屬實,但分析指建行海外並購的消息似乎並非空穴來風。

  中資銀行海外並購衝動越來越強烈的背後,是一份份亮麗的成績單。姜建清透露,到目前為止,工行在海外進行的十多次收購全部都是成功的。他表示,到今年末,工行營業網路會擴展到全世界40個國家。工行在海外的資産現在是1600多億美元,上半年海外盈利了8.64億美元。整個海外經營情況不錯,比國內部分的增長率快一點。

  雖然中資銀行海外頻繁出手並且取得不俗戰績,但業內專家還是提醒,銀行業的海外並購需要尤其謹慎,針對業界提出的幾大核心問題,專家進行了詳細解讀。

  四大疑問

  一、為何要走向國際?

  中資銀行在國內市場的耕耘尚有空間,為何要走向國際市場?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在中國外貿在全球扮演最重要角色、企業越來越多“走出去”投資的背景下,中資銀行也需要根據企業的需要和市場佈局走向海外。

  農行高級經濟師孫伯銀博士則稱,中外企業以人民幣進行國際貿易結算也日益頻繁,從方向上來説,中資銀行必須要走向國際化。

  二、時機是否已成熟?

  孫伯銀分析認為,近年,中資銀行海外收購有利條件增多,出現重大發展機遇。具體分析這些條件,主要是“天時”、“人和”。表現為:世界政治、經濟面臨大變局,西方國家的實力和地位下降,中國綜合實力上升,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全球化水準提高,企業走出去加快並增多。“國內投資機會不多,不菲的盈利也讓中國銀行業尋求海外開疆拓土的良機。”

  但並不能就此得出時機成熟的結論。事實上,從全球範圍來看,銀行業海外並購失敗教訓亦十分慘痛。

  趙錫軍認為,“沒有絕對好與不好的時機問題”,關鍵還是要看與銀行自身的業務拓展是否緊密相關。

  三、會否成為中資行包袱?

  規模並不等於能力,外界普遍存在這樣的疑問,“外國人都經營不好的銀行,中資銀行控股就能實現業績扭轉嗎?”經營數年不能盈利反倒會成為中資銀行的包袱。

  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指出,雖然中國銀行業目前海外成績單較為亮麗,但不排除這種情況“隨時出現反轉的可能”,他認為海外形勢,尤其是歐美形勢充滿不確定性,如果不謹慎評價海外銀行的風險,極有可能陷入業績泥潭。

  孫伯銀也表示,中資銀行對外投資面臨較大的政治經濟風險和不確定性。蘇格蘭皇家銀行、富通集團和桑坦德銀行組團此前收購荷蘭銀行遭受鉅額損失。

  四、如何防範風險?

  孫伯銀指出,“走出去”在方向上沒有問題,策略上可以更靈活。他認為,在區域上,可以考慮從周邊和亞洲市場逐步推進,審慎進入文化差異較大的歐美等市場;而在方式上,則可以“先參股,後控股”,降低風險。

  分析指出,中國金融機構缺少海外並購經驗,最好利用國際知名的仲介機構,讓其幫助分析風險和制定具體並購的策略。對於中資銀行而言,收購外國銀行仍缺乏經驗,面臨充滿各種變數的海外市場,中國的大型銀行進行並購試水時需更加全面、謹慎地分析評估,並了解外國的政策、文化,謹慎前行。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