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銀行在倫敦遭遇“分行之痛”

2012-11-05 09:15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范樂

  金融機構在倫敦開設的子行和分行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根據英國金融監管原則,兩者享受的權利義務相去甚遠。外資銀行的子公司在監管上與英國本土銀行待遇相同,在透明度、緩衝資本和流動性緩衝方面都有嚴格標準,但分行屬於海外銀行的分支機構,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對其控制有限。

  對於近幾年來蜂擁進入倫敦金融城的中資銀行來説,他們渴望得到分行的資格,但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卻只批准建立子行。中資銀行在倫敦遭遇“分行之痛”,成為他們業務發展的瓶頸。

  從2009年6月中國建設銀行設立倫敦子銀行,緊接著招商銀行也成立了倫敦辦事處,從今年2月農行成立子行,中資銀行逐漸完成了在倫敦的佈局。

  雖然中資銀行在英紛紛設立分支機構,但實踐證明在現有的監管環境下,子行的架構並不足以作為高效率的擴張載體。今年7月,多家中資銀行通過倫敦外國銀行協會向英國財政部發出信函,反映中資銀行的情況。

  英國財政部收到信後,曾有主管相關業務的副大臣和中資銀行舉行了會談,之後財政部將此推給負責監管的金融服務管理局。金融監管局9月底通知中資銀行,不可能讓中資銀行在英國設立分行。

  對此,中資銀行認為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忽視了中資銀行在英國的經營情況和模式。目前中資銀行在英主要以批發業務、離岸業務等為主,都屬於低風險業務,並不與本地銀行構成太大競爭。金融服務管理局用監管匯豐、巴克萊等大銀行的做法來管理中資銀行並不合適。

  目前在倫敦有花旗銀行等數十家美資銀行分行,它們是在以往規則不那麼嚴厲時期設立的。同時,歐洲經濟區的銀行可在任何成員國自由設立分行。而中資銀行的子行在與其他銀行分行的競爭中,由於敞口風險等因素,先天就會處於不利地位。

  英國監管機構不允許中資銀行成立分行的理由之一是阻斷風險,使國內銀行和海外分支的經營風險徹底分開,但中資銀行認為這種做法本身不符合邏輯。因為3年前冰島發生的銀行危機表明,即使採取子行的形式也難以將外資銀行與國內業務割裂開。

  為了開展業務,一些中資銀行已經考慮在歐網路的“B計劃”。中資銀行在倫敦所經營的批發業務、離岸業務的業務本身很容易轉移到第三地——比如盧森堡。盧森堡以監管寬鬆聞名,此前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已獲准在盧森堡成立分行和子公司。目前工商銀行在盧森堡經手的業務已經達到倫敦的3倍。

  除工行外,其他幾家在倫敦難以設立分行的中資銀行也籌劃在盧森堡開展業務。盧森堡擁有稅收等多方優勢,很受中國資金的青睞。盧森堡也是外商直接投資歐洲的“門戶”,吸引了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46.3%,相比之下英國吸引中國投資在歐洲只位居第四,僅佔10.9%的份額。

  本來,在中資銀行的歐洲版圖上,倫敦天然佔據著中心位置。但嚴格的監管和盧森堡的崛起使得倫敦的領先位置遭到削弱。

  但中資銀行並不會從倫敦大規模撤出,因為從整體上講,倫敦作為僅次於紐約,全球排名第二的金融中心的地位短期內仍不可動搖,中資銀行在國際化方面對倫敦金融城平臺的需求,大於倫敦對中資銀行的需求。而隨著倫敦人民幣業務的推進,也需要中資銀行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中資銀行和倫敦金融城互有需求,不會出現雙輸局面。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