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不是美國黨爭的政治籌碼

2012-05-28 09:37     來源:新華網     編輯:范樂

  美國財政部日前公佈的最新一期匯率政策報告,未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但仍堅稱人民幣匯率被顯著低估,認為人民幣兌美元和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有必要進一步升值。

  人民幣匯率不是政治籌碼。在美國政客屢屢將人民幣匯率作為兩黨之爭的工具時,我們應當看到,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從來都是基於自身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需要而推進的,並最終服務於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變化受到全球矚目。2005年,我國啟動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10年6月19日,我國宣佈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以促進結構調整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維護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有利的國際經貿環境。

  截至2011年末,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升值31.4%。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在此期間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累計分別升值21.2%和30.3%。

  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受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歐債危機持續發酵、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等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震蕩減弱。今年以來,隨著外匯供求關係趨於平衡,人民幣匯率預期分化,有升有貶、雙向波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截至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於5月2日報6.267;最低於3月15日報6.3359。

  之所以出現這一局面,在於人民幣過去10年升值的基礎條件已發生明顯變化。從國際看,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未來較長一段時間西方國家內需將顯著下降。從國內看,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下行、資本長期回報率下降的壓力加大,直接決定了未來人民幣面臨的升值壓力大幅減輕。

  2008年以來,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與國內生産總值(GDP)之比逐步降至國際公認的合理區間,2011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為2.8%,較2010年下降1.2個百分點,為2005年以來最低水準。這意味著我國國際收支在多年面臨巨大順差後漸趨平衡。

  國際收支趨於平衡,既體現了國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涉外經濟政策調整的成效,也反映了國外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還顯示人民幣匯率正逐漸趨於合理均衡水準。

  基於這一條件,央行宣佈自4月16日起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從千分之五擴大至百分之一。這是我國進一步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重大舉措。擴大匯率浮動區間以來,從市場交易主體對人民幣的升貶值預期和實際交易情況看,人民幣匯率波動平穩、預期穩定,外匯交投更加活躍,外匯市場自求平衡能力進一步增強。

  在國際收支趨於均衡,人民幣匯率接近均衡水準的情況下,應繼續堅持人民幣匯率改革的主動性、漸進性、可控性原則,以我為主有序推進,在服務於穩增長大局的同時,抓住時機推動匯率形成的市場機制逐步完善。另一方面,針對國際收支趨於平衡、人民幣升值壓力減弱這一情況,相關決策部門也應提前著手做逆週期考慮,為國際收支格局可能出現逆轉早做準備。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