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銷售中的“死亡推銷” 培訓課程“重”死亡

2013-08-15 08:56     來源:新京報     編輯:林天泉

  近日,項先生遇到了一個煩心事。他遭遇了來自保險業的“死亡推銷”。

  8月2日,項先生在網上公佈的短信截圖顯示,一位保險行銷員在短信中寫道,“項總,我以為您愛人得癌症過世後,會有很多保險代理人跟您談保險,您也意識到保險在轉移風險方面的作用了!看來是我高估了您的風險意識。抱歉提及到您的傷心事,可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如果哪天您也不在了,拿什麼去保證孩子未來的生活和教育呢?”

  這一事件迅速引發關注,不少網友表示也曾遭遇“死亡推銷”,並指責這種推銷模式“缺乏人道”。

  據新京報記者調查,在部分保險公司,保險員接受的培訓課程中,類似于“死亡推銷”的銷售方法赫然在列。

  □新京報記者 張軼驍 北京報道

  “死亡推銷”前的“死亡宣傳”

  項先生還曾遭遇過“死亡宣傳”,為此他曾公開聲明要求保險公司不再將其亡妻故事用於宣傳。

  項先生及其妻子,分別是電信和美食行業的知名人士。自妻子六年前過世後,他常接到來自保險公司的電話或短信。

  2011年,項先生在妻子的部落格上發佈了一篇針對某保險公司的聲明,要求該保險公司不再將其妻患病過世的故事及部落格文章用於宣傳。

  令項先生氣憤的是,在對“死亡宣傳”説不的兩年後,他又遭遇了“死亡推銷”。

  據他介紹,一位來自中美大都會人壽的保險行銷員每隔一段就給他打一次電話。8月2日,在推掉對方到府拜訪的要求後,他收到了那條“死亡推銷”短信。

  “讓我感到氣憤的是,那天接到這條短信之後,行銷員居然又打來電話,問我是否看了短信,看完之後是怎麼想的。”項先生説。

  對此,中美大都會人壽相關負責人稱,公司已對當事行銷員進行了批評教育,並向項先生賠禮道歉。

  保險公司培訓課程“重”死亡

  某保險公司為行銷員培訓時,介紹了假設成交法、提示風險法等銷售方法,其中提示風險法與“死亡推銷”十分接近。

  在項先生公佈自己的遭遇後,不少網友表示也曾遇到過“死亡推銷”。

  8月7日,保險行銷員劉宇簽出了一份重疾險的保單。他説,雖然在這份保單的銷售過程中沒有對客戶“以死相逼”,但一直以來,以重疾、死亡、資金貶值作為假設,建議客戶投保,是他在推銷過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劉宇就職于國內一家位列世界500強的保險公司。

  “今年6月,公司下令全力推銷一款新上市的分紅險産品,我沒少用這樣的方法。”劉宇説,“儘管不是對每個人都管用,但總有客戶會相信的。”

  作為保障疾病、意外事故風險的特殊産品,保險往往與形形色色的意外風險掛鉤。一款保險能保什麼樣的風險,既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也是行銷員介紹産品時的主要著力點。因此,以死亡、重疾等案例作為解説保險條款時的參照物,既通俗又形象。

  在劉宇提供的一份該公司的培訓課件上,新京報記者看到,該保險公司為行銷員介紹了假設成交法、二擇一法、提示風險法等12種保險銷售方法,而其中提示風險法所採用的正是備受爭議的“死亡推銷”。

  在提示風險法的介紹中,有如下推銷術。

  “意外事故頻頻發生,昨天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了一起車禍,造成死傷……”

  “剛剛,我們經理接到客戶的電話,他在一起事故中左腿癱瘓了……”

  “今天早上的報紙上,又一篇報道稱,出現了意外……”

  劉宇説,在公司進行業務培訓時,死亡、重病是講師經常挂在嘴邊上的詞彙。以死亡和重疾作為推銷保險的入手點,儘管聽起來不是那麼順耳,但卻有點“話糙理不糙”的意味。

  “我們會選擇把近期發生的風險案例告訴給客戶,這與其他幾種方法相比,至少我們在時間上給了客戶更多的接近性。至於這樣的案例是否會讓所有的客戶都動心,對我們來説其實無所謂。每個人手裏幾百個客戶,總會有一個能説動的。”劉宇説。

  劉宇的上司,某保險公司分公司副總經理李喆亦對“死亡推銷”頗有心得,“保險推銷一般是一對一推銷,環境相對比較封閉。在這種環境下,通過死亡、重疾等風險,營造出客戶的心理緊張感,可以有效地抵消客戶對於産品本身的疑慮。”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斌表示,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提示風險法的銷售實際上是為客戶營造了一種溫和的“恐懼呼籲”效應。“從理論上來説,恐懼呼籲如果運用得當,確實能夠説服受眾轉變態度,進而促成銷售。”

  《秘笈》指導行銷員“反拒絕”

  某保險公司編制的《拒絕處理秘笈》指出,50%客戶的購買行為從拒絕開始。

  在收到“死亡推銷”短信前,項先生曾多次拒絕保險推銷。這在保險行銷員看來,並不是“買賣”的終結,相反,他們的半數“買賣”是從拒絕開始的。

  面對客戶拒絕,保險公司通行的法則是,拒絕沒關係,但只要能繼續溝通下去,不斷“套”出客戶對保險的認知、需求、甚至是偏見,就能對症下藥,最終讓客戶心甘情願掏錢買保險。

  新京報記者在某保險公司使用的一份名為《拒絕處理秘笈》培訓課件上看到,“拒絕並非客戶不買,而是客戶尚未覺悟。”

  這份《秘笈》指出,50%客戶的購買行為從拒絕開始,放棄拒絕你的人就等於放棄了二分之一的市場。

  當保險行銷員遭遇客戶的拒絕時,《秘笈》給出的第一項策略是,先對客戶的拒絕進行讚美和認同,消除客戶的防衛心理。

  “一般在遭遇客戶拒絕後,我們不會嘗試立即反駁客戶,這種強勢的壓制,往往會適得其反。事實上,客戶的拒絕,多數是因為他不知道購買保險的選擇是否正確。我通常會告訴客戶,我認同您的感受,但在我深入了解保險之後才知道事情並非如此。這樣做會在無形之中拉近我和客戶的距離。”劉宇説。

  《秘笈》顯示,如果客戶拒絕的理由是“沒錢”,那麼在行銷員的潛臺詞中,意味著這位客戶對保險條款沒有任何異議,只是覺得難以承擔。在這種情況下,行銷員只需向客戶強調保險對他的重要性,把這份保單擺在與客戶供房、供車、供孩子上學的支出處在同樣重要的地位即可。

  對於少數態度相對強硬的客戶,《秘笈》則建議保險行銷員耐心與客戶探求拒絕的原因,讓客戶更多地説出想法,再從中尋覓突破口。

  “在中小城市,有為數不少的一個保險消費群體,他們經歷了保險行銷員超過10次以上的拜訪,也對行銷員説出了不下10次拒絕,但他們最終還是被行銷員的敬業精神所感動,進而購買了保險。”劉宇説,“在我們看來,客戶拒絕一次沒有關係,只要我們和他們保持繼續談下去的可能,我們就有信心把他變成公司的客戶。”

  焦慮的保險行銷員

  不少保險行銷員認為,在與客戶的交往中,行銷員往往處於弱勢地位,“在銷售過程中,行銷員很焦慮。”

  全國有300多萬保險行銷員每天活躍在保險銷售一線。行銷員在用各種“方式”勸説客戶買保險的背後,他們的內心則處在一種焦慮的狀態中。

  在新京報記者接觸的多位保險行銷員中,他們的一致觀點是,客戶很難打交道,在與客戶的交往中,行銷員往往處於弱勢地位。

  “在跟客戶交流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關注客戶的一舉一動,哪怕是一個表情,一個語氣,一個動作,我們都需要去猜測客戶心裏在想著什麼。”劉宇説。

  某公司的壽險銷售主管孫文軍説,“在銷售過程中,行銷員很焦慮,很敏感,他太想做成這個單子了。這就決定了行銷員並不會站在和客戶平等的角度上談理財,談人生風險的保障,而僅僅是要把這張保單簽出去,他必須為客戶的接受不斷地找理由。”

  在“死亡推銷”之前,保險行銷員因推銷保險失敗而辱罵客戶的現象時有發生。公開報道顯示,已有不止一家保險公司的行銷員在客戶拒絕買保險後,用短信或電話的形式辱罵客戶,詛咒客戶“不買保險得癌症”,“給你寄花圈”等。

  在保險行銷員大講保險意識、理財意識的背後,真正相信保險産品,把風險保障全部交付給保險産品的行銷員卻不多。

  “為了完成任務,行銷員可能會向自己的親戚朋友推銷保險,但主動給家人和朋友介紹保險、買保險的行銷員寥寥無幾。據我所知,主動給家人買保險的行銷員可能還不到公司行銷員總數的3%。”孫文軍説。

  在劉宇看來,在拒絕買保險的原因上,行銷員和他們的銷售對象並沒有太大差異,“感覺自己不需要買保險,沒有錢買不起保險,沒有全面的理財意識。”這樣的答覆不僅經常從客戶口中聽到,行銷員自己也有同樣的想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