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更多居民放心借錢、開心消費?如何進一步把百姓的潛在需求轉化為即期消費?金融業必須開動腦筋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國內住戶消費性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4.3%,增速比上季度末高3.3個百分點。看來,經濟增速放緩,但居民“貸款消費”的熱度似未減退。隨著住房貸款、汽車貸款以及信用卡消費的風行,習慣“量入為出”的中國人正在逐步接納和適應“提前消費”的生活方式。
改善日常生活,居民需要消費;調整經濟結構,國家倚重消費。如何把潛在需求變為即期消費、催引經濟內生動力?金融業還需開動腦筋。
保險業有“從搖籃到天堂”的創新口號——人一生各階段都離不開保障需求。同理,消費金融的産品創新也要對接民生所需:上學的助學貸款、結婚的慶典貸款、農民進城的安家貸款、退休養老的“反按揭”貸款;資金充裕時可躉貸躉還,收入不穩時能將還款期限額度靈活搭配;無論上網或櫃面,借款還款手續越方便越好……
金融促消費,完善市場體系至關重要。目前,商業銀行的消費信貸服務手段以信用卡為主,由於授信對象、額度均設門檻,這種“信用消費”並非人人可享;試點消費金融公司服務內容貼合百姓需要,但其規模還難以支撐巨大的市場需求。做大消費金融,必須對這些金融機構的運作機制進行變革、完善。此外,作為産業鏈上的有機組成,典當、租賃、消費基金公司等機構主體應儘快得到發展,以其專業優勢補齊非抵押信用消費、農村消費金融等業務短板,提升行業服務能力。
相比企業貸款,居民消費貸款利潤薄、風險大,在政策面應當加大扶持力度,促使金融機構主動拓寬消費金融的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準。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起步,存貸業務市場細分將日趨深入,金融機構應更加重視個人消費貸款這塊“大蛋糕”。小生意一筆筆累積起來,同樣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這些年,信用卡違規扣費賬目不透明,銀行縱容學生透支“訛詐”家長,信用社發放農戶貸款捆綁保險……種種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做法,影響了人們信貸消費的積極性。隨著消費金融市場的發展,有必要重新梳理法規,在設計與安排金融消費的操作規程、管理制度時,細化金融機構誠信、告知、提示、保密、資訊披露等義務,建立一套對消費者損害賠償和損失補償的制度,防止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被侵犯。此外,監管部門應多普及金融知識,暢通投訴渠道,讓百姓放心借錢,開心消費。
消費金融貸款是一種無抵押物擔保的信用貸款。一個完善的徵信體系,是消費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前提。徵信體系的缺失,不僅給行業發展埋下隱患,對成千上萬個體客戶的風險甄別和判斷,也會加大金融機構的經營壓力,間接提高借款人資金成本。當務之急,是加快整合現有各行業掌握的公民信用數據資訊,讓信用早日成為另一張“居民身份證”,讓失信者無處遁形,降低金融風險。
百姓有錢升級消費,産業結構提速換擋才有動力,金融業發展才有更堅實的根基。(寒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