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之言
經濟決定金融。在中國銀行業利潤80%以上來自信貸資産擴張帶來的存貸款利差收入情況下,宏觀經濟走勢特別是企業景氣狀況是決定銀行效益的根本性因素。
市場人士預計,明年銀行業績將進一步放緩。目前已有國有大行對其明年業績增速給出了6%的增長預期,較今年增速明顯下降。(據7月23日《中國證券報》)
報道稱,多位業內人士和銀行業研究人員預測今年銀行業凈利潤增速為8%-10%,極有可能下跌到個位數。這與此前幾年銀行業利潤的超高速增長天壤之別。2012年16家A股上市銀行凈利潤平均增速為17.36%,而2011年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速為29.17%,2010年為33.48%。
我一直堅持這樣一個觀點:金融企業屬於第三産業,是服務於實體經濟、實體企業的,金融企業利潤從根本上來源於實體企業。如果服務於實體企業的金融業從中攫取利潤過多,那麼,實體企業必將經營所得過少。這將大大挫傷實體經濟的生産積極性,反過來又影響金融企業利潤的持續性。金融本是服務於實體經濟,過度的金融化是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
經濟決定金融。在中國銀行業利潤80%以上來自信貸資産擴張帶來的存貸款利差收入情況下,宏觀經濟走勢特別是企業景氣狀況是決定銀行效益的根本性因素。2009年信貸投放高達9.67萬億元,造就了16家上市銀行2010年利潤高達33.48%的超高速增長。從2011年開始,經濟刺激紅利開始逐步消失,銀行業利潤增幅也隨之逐年下降。
從金融發展趨勢來看,資本市場、債券市場等直接融資規模在迅速擴大,影子銀行、民間借貸融資、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各種社會融資形式風起雲湧,使得金融脫媒化嚴重,一舉改變了過去融資依賴銀行貸款的格局。2002年人民幣貸款佔社會融資規模比重高達91%,而到今年上半年銀行貸款融資比例下降到50%,其他社會融資比例猛升到半壁江山。這對銀行業利潤增速直接構成嚴重威脅。
從商業銀行內部看,新資本管理辦法的落地,使得銀行業監管政策更趨嚴格、外部約束力強化,銀行慣常使用的以量補價、以價補量等經營策略難以為繼。
從未來走勢看,利率市場化的最後一座堡壘——存款利率上限管制被攻破只是時間問題。一旦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取消,按照世界各國利率市場化的慣例,初始階段存款利率必將出現大幅度攀升,這將使得商業銀行依靠存貸款利差的盈利模式遭受到空前挑戰。
因此,銀行業下調未來盈利預期有主動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種無奈選擇和被形勢所迫的被動行為。
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大行加快轉型刻不容緩。如何轉呢?要由過去過度依賴信貸資産擴張的盈利模式,轉到發揮網路、網點、人才、科技以及資本雄厚等優勢,大力拓展中間業務收入。通過創新驅動,研發一大批能夠給客戶帶來回報、能夠給實體經濟帶來效益的高附加值金融産品,從而實現銀行和客戶雙贏來提高自己的盈利水準,扭轉盈利持續下滑的局面。
(□余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