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金融風險遠猶未遠?

2013-07-17 14:43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林天泉

  2013年上半年,中國金融市場可謂波瀾不斷,“熱錢”疑雲未消,銀行間“錢荒”又至;理財産品監管升級;地方負債風險暗生……

  海外大鱷更是頻頻“唱空中國”。

  7月8日,花旗銀行將今明兩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速預期分別下調至7.4%和7.1%;此前,巴克萊警告,中國部分小型金融機構存在違約風險,並點名對多家上市銀行作出風險提示;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分別發佈預測,降低2013年中國GDP增速預期……“中國會發生金融危機嗎?”不久前,以做空海外上市中國股票著稱的渾水公司創辦人卡森布洛克就提出,中國內地銀行持有的“有毒資産”,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西方銀行的還要多。

  的確,今年以來,中國金融市場風雲變幻。6月20日,上海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大幅飆升至13.44%,盤中更是一度達到30%,創下歷史新高。央行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我國廣義貨幣餘額已超百萬億元,“貨幣超發”“GDP貨幣依賴”等爭議難有定論。中國式“錢荒”是否會演變為系統性風險?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與過去相比,中國經濟增速放慢,一些高速成長的領域利潤下滑,這都是客觀的事實。但中國經濟的前景依然可期,應當以平常心看待“唱衰”。儘管經濟放緩會暴露高速成長帶來的問題,但只要應對得當,並不足以發展成系統性風險。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政府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嚴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近日出臺的“金融國十條”又再次強調,及時鎖定、防控和化解風險,嚴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這一底線。

  在去杠桿、去泡沫、去産能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始終把防控風險放在首位。從目前來看,無論是代表機構信用的龐大“準備金池”,還是回歸3%~4%區間的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都表明中國金融體系正在緩釋、消化去杠桿壓力。

  截至一季度末,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0.96%,整體資産品質保持穩定。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認為,按照改革佈局,“影子銀行”一部分進入表內納入監管,一部分採取資産證券化。這樣就能使“影子銀行”走出“影子”,進入金融監管秩序,風險可控。

  記者從銀監會獲悉,銀監會將在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産、理財産品、産能過剩、外部風險向銀行體系滲透傳染這5個領域,對銀行和金融領域風險進行重點監控和防控。地方融資平臺的全口徑統計體系以及全國銀行業理財資訊登記系統均已建立,“影子銀行”已進入監管序列。

  “中國金融體系尚不會發生系統性風險。”國泰君安高級經濟學家林採宜説,“錢荒”是對一些熱衷炒資金的銀行的示警,不能再玩高利貸式的空轉。燒錢維持的低效益增長難以為繼,目前監管層的調控正是落實穩增長、調結構的轉型思路。

  不過,落實“用好增量、盤活存量”依然任重道遠,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還需要深層的制度安排。

  首先是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動信貸資源優化配置。以往人為壓低資金利率,導致過剩産能以及投機行為,一些國有企業以低利率從銀行獲得貸款,轉手通過委託貸款等形式獲得高額利息回報。扭曲的價格導致資金錯配。

  第二,改革當前的財稅體制,擠掉過度負債、過度杠桿化這個“膿包”。既然一些中西部地區的平臺公司願意承受18%甚至更高的融資成本,那資金怎麼願意投向低收益的實體製造業?

  第三,改革我國“借短貸長”的融資體系,以匹配不斷加速的城鎮化進程。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和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龐大的融資支援,但我國的金融體系仍然是銀行主導的、適合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短期融資模式,與城鎮化帶來的長期融資需求相矛盾。這“逼”得銀行“借短貸長”,造成結構錯配。中國急需探索建立以中長期債券為主導的長期融資體系,以降低銀行體系的金融風險。

  專家指出,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佈的《關於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為“盤活存量”指明瞭方向,通過加強引導金融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可釋放改革紅利。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