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以來,一批嫁接具體資産項目計劃的萬能險産品橫空出世,在銀保渠道近乎瘋銷。事實上,這類産品“含金量”低,不排除若干險企薄利甚至貼錢保銷售,這對於保險公司苦心經營的內含價值或許是種傷害;一些地方項目違約風險不能完全排除,這對於風控能力較弱的中小險企而言無疑是個不小的考驗
要規模還是要價值,這是擺在保險公司面前一道永恒的選擇題。而在銷售乏力的當下,以中小型規模為代表的一批保險公司,終於做出了他們現階段的決定——“要規模甚于價值、要面子甚于裏子”。
記者從市場上調查了解到,近段時間以來,一批嫁接具體資産項目計劃的萬能險産品橫空出世。打著“創新+高收益”的旗幟,被部分業內人士視為“類信託”的這類保險産品,在銀保渠道近乎瘋銷,這直接助推了一批保險公司的單月銀保保費呈現放量式暴增。
繁榮背後或存隱憂——這類産品“含金量”低,不排除若干險企薄利甚至貼錢保銷售,這對於保險公司苦心經營的內含價值或許是種傷害;一些地方項目違約風險不能完全排除,這對於風控能力較弱的中小險企而言無疑是個不小的考驗。
創新型産品衝擊波
“以客戶的高回報、銷售推動過程中的高費用,以衝規模為目標的一批新型壽險産品正悄然出現在市場上。”在最近與投行人士的一次內部交流會上,一家上市保險公司“掌門人”將業內最新動態和盤托出。
這位“掌門人”所説的新型産品,正是近段時間以來狂飆突進的“嫁接具體資産項目計劃的萬能險産品”。從目前來看,這類産品的保費收入較多投資于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等具體資産項目,多在銀保渠道銷售。從目前的結算利率來看,給到客戶的收益率多在5%以上,超過五年期銀行定存。憑藉此類産品,多家位列第二梯隊的壽險公司打響了銀保保費翻身仗。
這類産品的相繼涌現,源於保險投資新政發佈後,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發行門檻降低、流程縮減,引致大量保險資金開始進入這一新興市場。
但令上述“掌門人”不解的是,這些壽險産品似乎有些“類信託”的特徵。“給人的感覺是,這是保險想從信託産業的蛋糕中劈一塊出來。”他説,這類産品迅猛的銷售勢頭,令他所在的這家保險公司措手不及。“我們在做(回歸保障)轉型設計的時候,沒有預料到市場會出現這種變化。我們必須承認這是市場的新變動,必須要認真研究其規律性與命題性。”他坦言,如果要應對上述變化,其實並不難,只不過是要權衡規模與價值的關係。
一位投行人士認為,“嚴格意義上來説,這類保險産品只是有點貌似信託産品,並不能完全説是類信託保險産品。”他認為,信託産品的特點是高風險高收益,風險完全由投資者自己承擔;而這類保險産品屬於萬能險,至少還有2.5%的保底收益。
銀行施壓和規模誘惑
有意思的是,就在這位“掌門人”表達費解之意後沒多久,他所在的公司便迅速推出了一款掛鉤于具體資産項目計劃的萬能險産品,在銀保渠道進行銷售。
該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這款産品推出的主要目的,就是階段性衝規模。另外,由於多家保險公司在銀保渠道推出了這類産品,銀行方面給他們的壓力也很大。於是,在規模誘惑及銀行施壓(為了維護和銀行關係)的雙重因素下,他們不得不跟風銷售。“這是銷售乏力下的無奈之舉。”
這類産品之所以多在銀保渠道銷售,主要是因為極易與銀行等理財類産品相比較和競爭。通常而言,銀行客戶選擇購買産品,首先會看重産品收益的高低。而這類保險産品由於掛鉤收益較穩定的具體資産項目計劃,因此産品預期收益率並不低,對投資者來説較具吸引力。
風險若隱若現
這類産品雖然瘋銷,但在一些業內專家眼裏卻是隱憂或存。
這類産品能帶動保險公司迅速拉動保費規模,這一點並無異議,但這類産品本身的實際利潤率其實並不高。
目前,一些中小保險公司就這類産品給出的結算利率已經超過了5%,加上渠道維護費等合計成本超過了6%。“也就是説,這類産品嫁接的具體資産項目計劃的收益率至少要超過6%,保險公司才可能有利潤。”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心生質疑:並非所有的資産項目計劃都能拿到較高的收益率,不排除若干險企為了衝規模,不惜薄利甚至貼錢。
另外,有業內人士反映,個別保險公司在推銷此類産品時,給出了較高的預期收益率演示。“一旦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和實際收益出現落差,容易引發退保風險,這將直接影響保險公司的內含價值和聲譽,進而影響下一步的産品銷售,或形成惡性迴圈。”
除此之外,由於之前出現過地方融資平臺違約事件,業內人士不免擔心一些保險産品嫁接的具體資産項目計劃是否也會存在此類風險。“目前保險公司投資較多的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基建債權項目,只要經濟正常發展,風險很小,基本在可控範圍內,但不排除將來保險公司會投資一些地方項目。保險公司在挑選的過程中一定要對項目資質進行全方位的考量,這對於風控能力較弱的中小保險公司而言確實是一個不小的考驗。”(記者 黃蕾)
標簽:薄利貼錢嫁接保費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