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投融資:改革與風險防控需並重

2013-05-14 13:32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王偉

  城鎮化的推進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隨著各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和大量的資金投入,如何籌措發展資金、防範地方債務風險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下力氣推動建立公開、透明、規範、完整的預算體制,形成深化預算制度改革總體方案,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控制措施。對此,受訪專家表示,防範地方債務風險,體制改革與拓寬融資渠道需並重。

  地方債壓力不容樂觀

  四川4.3萬億元、貴州1.7萬億元、浙江未來五年投資超10萬億元、廣西1.5萬億元、江西6694億元、廣東7869億元、雲南3770.55億元……在剛剛過去的三個月裏,各地政府相繼出臺了投資規劃。而就目前各地已公佈的數據看,全國各省、市、區的固定資産投資總額已逾20萬億元。

  投資的實現需要資金的後備支援。而地方政府融資渠道相對單一、渠道資金相對減少,投資偏好所帶來的債務風險也不容忽視。

  “這20萬億元的投資規劃同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實行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有本質的區別,它是各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的一個長期規劃。但若後期出現資金鏈斷裂,則有可能引發局部性金融風險,加劇地方債務風險。”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實際上,近幾年地方債的壓力已不容樂觀。審計署資料顯示,未來三年將有超過35%的地方性債務到期,其中2012年、2013年到期的額度分別約為1.8萬億元和1.2萬億元,合計佔2010年底債務餘額的28%左右。與此同時,包括惠譽、穆迪等國際評級機構,則以“中國經濟轉型可能面臨的波動以及不斷積聚的地方債務風險”為由,先後下調了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和展望。

  市政債拓寬融資渠道

  地方債務規模在短期內的過快增長給地方財政帶來了不小的壓力。近年來,在房地産市場“火熱”的時候,土地收入佔各地方財政收入將近一半,但在樓市調控政策的持續發酵下,各地土地收入都有較大幅度的減少。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的情況還會有反覆,但是在今後一段時期裏,土地收入不再成為各地財政收入“金礦”的趨勢不會改變。地方政府擺脫土地依賴、解決債務危機已迫在眉睫。

  而在採取措施控制地方債務風險的同時,加大投融資渠道疏通、開闢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已成為業內的共識。“單一的投融資渠道難以滿足發展的要求,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資體系,才能推動城鎮化建設和發展。”中央財經大學校長王廣謙日前表示,首先是加大政府資金支援。在國家産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結合城鎮化規劃,增加政府投資資金。其次可以發一些債券,允許地方發行市政建設債券。在西方國家城鎮化過程中,市政債券的發行起了重要作用,值得借鑒。此外應重視政策性銀行的資金支援。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等也可以做一些融資,並把城鎮化建設作為政策性銀行的資金支援重點。

  “我國城鎮化進程正在加快,拓展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非常重要。其中,市政債的方式在實現地方政府自主權擴大方面具備獨有的特點,而且還能強化地方政府必須自己還債的意願,可以借鑒。”牛犁如是説。

  資料顯示,與銀行貸款比,市政債是在金融市場上的公開融資行為,需要披露資訊和獲得相應的發債評級,債券價格可以及時反映地方財力的穩健狀況,既面臨較強的市場約束,也有助於激勵地方政府通過改善當地信用狀況降低融資成本。而與一般公司債相比,市政債由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授權公營機構發行,還會面臨相應的財政紀律約束。央行早在今年初發佈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就提出,市政債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融資工具。

  體制改革與創新並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應對地方債務問題上,體制改革和方式創新也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表示,對於一部分存在償還風險的貸款,一方面我們要高度重視風險,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國在城鎮化進程中,金融市場還應該考慮通過改革、通過引進新的金融工具、通過規則的制定和調整來使一些有綜合收益或者有社會效益的項目融資能夠獲得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的支援。

  另外,為了規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銀監會4月15日下發了《關於加強2013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繼續強化融資平臺信貸的監管。

  “在防範地方債務風險、拓展地方融資渠道方面,未來還需進行更加細緻和有力的改革;在操作上,也要堅持方式創新。”牛犁如是説。陳蘭君子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