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記卡境外被盜刷16萬 銀行“冷處理”引質疑

2013-04-09 09:12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范樂

  一儲戶借記卡在境外被盜刷16萬元 銀行“冷處理”引持卡人質疑

  儲戶借記卡遭盜刷16萬元事件近日引發網路熱議。持卡人對發生盜刷之後的銀行“冷處理”方式普遍感到不滿,銀行方面則叫屈“密碼保護不當不是銀行的責任”。業內人士透露,與信用卡相比,借記卡盜刷的金額更大,而風險防範卻沒有信用卡做得足。

  本報訊(記者 劉新宇)16萬元、22萬元,如果這樣金額的盜刷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相信每個持卡人都會驚出一身汗。近日,吉先生的一張借記卡在境外被盜刷,金額高達16萬元。今年1月,儲戶張先生發生的“22萬存款不翼而飛”事件也曾引起媒體廣泛關注,

  案例:挂失過程中仍發生盜刷

  吉先生的遭遇近期成了網路熱議的話題。據吉先生反映,他于3月31日19:24收到銀行的刷卡通知短信,短信內容提供他于當日19時23分境外消費2499.99英鎊,他隨即撥通銀行電話要求銀行凍結銀行卡。

  不過吉先生稱在銀行客服身份核對過程中,仍不斷收到消費短信提示音,“雖然我反覆要求立即凍結我的銀行卡,但最終,仍舊沒能阻止其後的四筆盜刷消費”。吉先生表示,盜刷最後總計1.7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60990元)。

  吉先生還透露,當他發現被盜刷的幾筆消費仍然處在“預計付款”的狀態時,他曾抱有希望,“就是説錢還沒有被劃走,銀行卡上的餘額也沒有發生變化”,吉先生希望銀行撤銷這幾筆預授權消費,不過銀行答覆“錢肯定是要被劃走的。”

  他據此認為,銀行在處理這一事件過程中存在消極處理的態度,未能立即凍結賬戶引致更大損失。

  而在今年1月,另一家國有大行的22萬元盜刷事件中,持卡人張先生也認為,“銀行沒有主動對這一事件進行任何檢討和追責,也沒有對受害者表示任何道歉和安撫,只是用冷處理的方法將此案移交給警方”。

  進展:銀行與持卡人將對簿公堂

  銀行方面則表現出無奈的態度。對於吉先生的遭遇,銀行方面回應稱,持卡人的表述與事實不符,其銀行卡挂失前,可疑交易均已發生,不存在不作為或消極處理。銀行方面認為,客戶挂失時,授權刷卡交易都已發生。授權交易産生後,按照國際銀行卡規則必須劃款。授權交易不是預授權,而是客戶已授權後發生的真實交易,銀行不能拒付。

  銀行業內人士也表示,借記卡不涉及“預授權”,一旦交易發生,金額一般無法追回。“一些客戶要求凍結對方賬戶或者將資金返還的訴求,銀行沒有能力也沒權力去做”,這位人士指出,銀行的機器不能判定交易是否存在欺詐,而凍結對方賬戶或返還資金則要有公權力介入方可實現。

  這樣的回應與持卡人的訴求相差較遠,吉先生透露,其已聘請律師,並向銀行發出律師函。

  業內觀點

  銀行在盜刷事件中表現應更積極

  類似的盜刷案件近期頻頻發生,並且涉及較大金額。一位銀行零售業務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透露,與信用卡相比,借記卡上的金額更不可控,“信用卡一般都有透支額度,但借記卡有多少錢則完全取決於持卡人自己”,這位負責人指出,這也就決定了借記卡的盜刷案件中,金額普遍大於信用卡。

  並且,信用卡由於涉及到透支銀行的資金,銀行一般都會採取較多的風險控制措施防止盜刷;而借記卡則因為資金歸持卡人自己所有,“大多只有密碼一道關口,如果持卡人密碼保管不當造成盜刷,銀行基本沒有手段防範這樣的風險”。

  不過另一位股份制銀行廣州分行的高管則認為,銀行在盜刷事件中應該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工作仍有改善的空間,“如為挂失開通綠色通道,儘快凍結賬戶,確保資金不再流失,這對銀行來説並不難做到”。

  一些銀行也在嘗試大額交易延時交易機制,“即發生大額交易後,要持卡人收到短信並確認才確認交易”,有國有大行人士透露,但目前採取這些方式的銀行並不多。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則認為,要依靠科技進步來逐步解決盜刷的問題,他認為隨著智慧晶片卡的普及,盜刷幾率將會大大降低。

  相關報道

  信用卡網購被盜刷2000余美元

  網購達人北京姑娘小劉最近發現信用卡帳單上多出的2087美元讓她意識到自己也被盜刷了。

  記者了解到,小劉就是在給自己心儀的商品下了單之後收到了詐騙電話,聲稱該商品已經沒貨了,需要小劉提供自己的信用卡卡號、有效期、CVV2碼等資訊進行退貨。信以為真的小劉提供了相關資訊,並且直到收到銀行發來的交易短信才反應過來——自己的卡片已經在境外網站被刷爆了。

  據悉,目前網購詐騙呈多發態勢,佔整個網路詐騙案件的五成份額。犯罪分子一般採用假冒網店賣家,以電話或網上即時通訊工具聯繫買家,並以商品退貨、系統升級等藉口騙取客戶信用卡資訊。

  銀行信用卡方面的人士建議,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不要將重要個人資訊、信用卡資訊透露給陌生人,同時選擇風險監控水準高、安全保障系數高的信用卡作為支付工具。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