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利率“雙軌制”傷害實體企業

2013-02-28 09:35     來源:深圳特區報     編輯:范樂

  記者用搜索引擎輸入“深圳”和“貸款”兩個關鍵詞,整個頁面都是各類貸款的廣告,有的自稱銀行信貸部門,有的自稱貸款公司,還有自稱擔保公司,各種機構不一而足。其中不少還開通了“400”開頭的免費電話。

  儘管仲介機構的推銷熱情高,但背後卻隱藏著較高的“提點”,即每拿到一筆貸款,仲介機構必須收取一筆不菲的仲介費。

  記者以貸款名義採訪了其中一家機構,其銷售代表介紹,每筆貸款需要提點5%—8%,如果貸款一方信用“不夠硬”,那麼提點可能超過9%。“我們提點並不高,關鍵是你找別人搞不定。”該代表還給記者講了一個案例,珠三角某實業公司因業務需要,急需3000萬資金作為項目訂單資金,前期因公司的自身問題在銀行遲遲批不下來,後來由於該仲介的介入,前期由仲介墊資幫企業度過資金緊張期。

  至於資金來源,仲介表示都來自銀行,以內資銀行為主,也有幾家外資銀行。記者採訪發現,也有部分仲介機構表示自有資金過剩,不用找銀行。“反正都是錢,哪的錢借給你都行。”

  記者按照一家機構給出的提點和利率算了一筆賬,仲介機構8%的提點加上銀行的利率,實際上貸款成本已經超過了15%,如果再加上其他的花銷,成本可能超過20%。儘管沒有超過基準利率4倍,但這個利率水準已經讓很多人吃不消。

  “這個利率太高了,至少我不會要。”深圳一位私營業主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些中小銀行的利息本身已經很高,如果再有仲介機構介入,那麼企業最終拿到的貸款利率會更高,這對企業來説不是好事。

  “金融外包”抬高融資成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員、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之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一些民間借貸機構實際上是通過資金“雙軌制”受益,即資金從銀行體系流出,流向利率更高的民間融資領域。近年我國的民間信貸在貨幣緊縮時期非常活躍,其資金很大部分都是來自銀行體系。

  “資金的確是充裕的。”深圳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目前一些銀行的確存在發放貸款的衝動,因為房貸數量的下降以及中小企業客戶貸款需求疲軟等原因,一些正規的金融機構的確希望通過仲介來介紹客戶。近期民間資本流入地産領域也越來越少,這就意味著大量資本找不到“出路”,因此不斷尋找“散戶”貸款就成為一個替代的途徑。

  “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深圳,在江浙乃至全國很多地區都經常出現。”昨日,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周德文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將這種資金“掮客”現象稱為畸形的“金融外包”。

  他表示,很多情況下,這種“二傳手”式融資是銀行內部人員和金融仲介串通導致,這抬高了中小企業正常的融資成本,很多企業從銀行貸到的款成本和民間借貸沒有區別。他認為,相關部門應對這種現象進行規範,特別要加強對金融仲介的監管,比如擔保公司就只能做擔保相關業務,而不能做“放貸者”;小額貸款公司則應以自有資本放貸,而不能做銀行的資金“分銷商”。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