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行放姿態進軍電商:夢想和現實的距離

2013-01-09 14:32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范樂

  和建設銀行一樣,交通銀行的“交博會”和招商銀行的“非常e購”都已殺入網商競爭的“戰場”。放下姿態的大銀行進軍電子商務有何打算?前景又會如何?

  銀行“試水”B2C平臺,首先折射出心態的變化。以批發業務為主的利差收入曾是銀行利潤主要來源,但伴隨著製造業轉型升級,中小企業開始成為商業銀行爭奪的重點。在既撿西瓜、又撿芝麻的過程中,如何能更好地防控金融風險、提高業務效率,阿里巴巴的小貸公司、支付寶的網商貸款和京東商城的供應鏈融資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中小企業的交易記錄和網路訂單也可以成為貸款依據。對於銀行業來説,搭建網路購物平臺,也是在尋找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有效渠道。

  從應對金融脫媒挑戰的角度來看,銀行業進軍電子商務更像是一場借此積攢網際網路技術和服務經驗的“大練兵”。伴隨信託、證券、私募等在觀念和實踐上的普及,金融市場的活躍正在使金融脫媒成為不可扭轉的趨勢,而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帶來的技術創新則將為金融脫媒提供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

  但從短期的業務實踐來講,進軍電子商務並非依靠大銀行品牌就會一帆風順的。以交易信用和網路訂單為中小企業貸款,需要足夠大的規模作為依據。但我國網路購物市場已遠非早期競爭的草莽時代,流量導入成本飛速攀升。在這片“紅海”中,銀行是否有信心進行鉅額投入?換句話説,如何吸引足夠多的消費者到自己搭建的網購平臺上消費將是關鍵。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網路購物的萬億元規模,也來自於整體産業鏈的成熟和細分。作為新手的銀行,從前端的供貨商關係到後端的倉儲、物流、售後等系列環節都缺乏運營經驗,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同時確保用戶體驗,銀行業必須堅持差異化經營並充分發揮原有優勢。各大銀行其實都有規模巨大的個人客戶,前期可參考招商銀行的方式,將信用卡積分等作為網上購物的優惠手段,同時基於對客戶消費行為的分析進行精準的市場行銷推廣;與此同時,金融服務始終是銀行的根本,應考慮在其整體業務中搭載更多的金融服務,如面向個人的公共繳費服務和面向企業的資金清算服務。

  銀行電子商務不僅是增加一條服務渠道,也是對其原有業務模式的重新改造,是未來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嘗試和跳板。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