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買保險最怕被保險代理人忽悠

2012-11-19 09:33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范樂

  日前,經濟學家郎鹹平炮轟保險業,引起了業內外人士的激烈爭論,這也讓本來就面臨公眾信任危機的保險行業處於更尷尬的地位。很多消費者在需要購買保險産品時,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找個保險代理人諮詢一下,擔心被“忽悠”、“被促銷”。那麼,怎樣才能找到“靠譜”的保險代理人呢?實際上,除了登錄保監會官方網站查詢代理人的展業證、資格證,對比相關資訊是否與其本人陳述一致之外,還有一些簡單好用的考察標準,可以幫助消費者在與保險代理人交流的過程中,分辨代理人的專業度和可信度。

  保險

  靠譜表現一:

  不會“一切向錢看”

  “保險最本質的作用在於保障,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産品前對此應有足夠的理性認知。而一位優秀的保險代理人,應把客戶的保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中德安聯保險專家王海豐稱。因此,如果一個保險代理人向一個沒有任何保險保障的人,首先力推的是一份以理財為主要功能的保險,或者,初次見面,在溝通過程中,不詢問客戶的家庭結構、家庭收入、現有保險情況等等資訊,一門心思介紹某款保險産品的收益,強調過多久能賺多少錢等等,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就顯示出此保險代理人不專業、不為消費者著想。

  很多消費者在選購保險産品時,像購買其他商品一樣,喜歡比價,想要選擇低保費、高收益的産品。這一點原則上並沒有錯。不過在目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保險産品的同質化較強,不同公司同一類別的保險産品在定價上差異甚微,而保障各有所長,單純比價難以做到。因此優秀的保險代理人常説:“保險産品其實並沒有‘好不好’,只有‘合適不合適’。”因此消費者的注意力應集中放在挑選適合自己的保險産品上,專業保險代理人的價值就在於幫助客戶明確自身保險需求,制定保險計劃。

  一般來説,在進行一到兩次溝通後,代理人會製作一份計劃書,從中也能分出代理人的高下。專業的保險代理人在制訂客戶計劃書時,會從客戶的實際狀況出發,諸如家庭年收入、本人年收入、家庭成員結構及供養情況、基本月開銷、消費喜好、過往健康史等等諸多因素考慮,而不是盲目地推銷。

  靠譜表現二:

  分紅險不打包票

  “我也不知道買的是什麼,代理人説好,每年能拿到10%的回報,還有很多分紅,所以就買了。”這種情況在保險消費者中並不少見。如果有明確的回報,那麼在保險合同中肯定會有相關説明,如果産品是分紅險,分紅肯定是不確定的———這些都是基本的保險常識,靠譜的代理人不會犯此類低級錯誤。

  另一種情況,更容易被消費者忽略。“有一次幫助客戶整理保單時,我發現此客戶的4份保單中每一份都附加了報銷性質的住院費用保障和意外傷害醫療保障等附加險。”王海豐説,這類醫療險有著“費用補償”的特點,即在理賠時,需要先扣除客戶從其他渠道已經報銷的部分,比如社保、公司團體補充醫療保險等,剩餘部分再由商業保險來補償。也就是説,類似保障是根據實際醫療費用和保障額度來“實報實銷”,消費者不會獲得超過所支付醫療費用總額的保險賠付。因此,專業的保險代理人會在客戶現有的醫療保障基礎上考察風險缺口,並建議客戶根據收入情況和風險承受能力來設置合理的醫療險保額,絕不會建議保額越高越好。

  靠譜表現三:

  持續服務而非一錘子買賣

  除卻少數短期險種,如意外險,大多數保險産品的繳費期都在5年至20年之間,而保障期限更可能長達三五十年或終身。在如此長的時間跨度中,投保人會需要後續的保單服務,比如變更地址、繳費賬戶資訊、聯繫方式,或者受益人的更改等等,雖然可以直接與保險公司聯繫辦理,但是很多人喜歡先與代理人取得聯繫。

  另外,更重要的是,隨著投保人的家庭結構、經濟狀況發生改變,家庭的風險結構也會發生變化。從一個兩口之家,到三人世界,到孩子長大成人,家庭的保障計劃重點也從普通壽險、健康保障,向孩子的教育保障,向養老保障進行轉變。靠譜的代理人會與客戶保持長期的密切聯繫,關注客戶的家庭風險變化,並提醒家庭保障做相應調整,以防保障缺口。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