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二:延長退休年齡是人類預期壽命延長和人力資本投資年限不斷延長的要求,是維護代際公平的必然選擇。
鄭功成教授指出,現行退休年齡的規定,伴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延長和每人平均預期壽命的持續延長,直接導致了個人工作時間在整個生命週期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日益嚴重地損害著代際之間的公平,同時也對養老保險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構成了挑戰。不儘快研究延長退休年齡問題,是對子孫及未來不負責任的表現;而只考慮所謂養老金負擔來延長退休年齡而不考慮現實就業結構與産業結構等問題,則是對當代人不負責任的表現。
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呂井海接受採訪時表示,大約5年前上海就在部分行業試點過彈性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這一試點與我國基本養老保險長期未能實現做實個人賬戶的大環境有關。由於基本上是通過在職人員繳費,來為退休者發放養老金,加之目前人口老齡化加劇,因此養老保險基金的支出壓力還是較大的。從國際上看,有些國家已經實施了65歲或者68歲退休的政策。如果延長10年,有些人身體條件可能不允許,而延長兩三年則效果不明顯,為此他建議,我國應以延長5年為宜。
觀點三:現行退休政策造成人力資源浪費,尤其會影響女性養老金水準。也不必然增加年輕人就業壓力。
鄭功成教授認為,從世界範圍來看,發達國家的法定退休年齡通常在65歲以上,並且有逐漸延長退休年齡的趨勢。從性別的角度看,我國現行的退休年齡制度更顯不合理,女性的預期壽命更長,但退休年齡卻要早于男性10歲或者5歲,這影響了女性的養老金水準。人力資本投資週期的延長,可以維持勞動者在更長時間週期內的工作,這是延長退休年齡的另一重要原因。隨著人們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人們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起始年齡逐步增加。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升到2005年的7.83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平均起始年齡從16歲逐步上升到18歲,這兩組指標還在持續攀升之中。
提高退休年齡不必然增加年輕人的就業壓力。鄭功成教授認為,從短期看,延長退休年齡會對我國就業産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取決於延長退休年齡的方式;而從長期來看,退休年齡的高低和宏觀就業量不存在直接關係,延遲退休年齡與就業沒有必然的聯繫。從宏觀來看,一國的就業容量並不取決於退休人員所佔崗位的數量,而是取決於經濟發展所創造的就業崗位數量。從表面上看,延長退休年齡會影響青年人就業,但在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上,事實並非如此。因為老年人就業和年輕人就業並不存在絕對的替代關係。由於退休年齡低,老年人“退而不休”的現象相當普遍,大量退休老人在從事著有收入報酬的勞動,從而並未從總量上釋放出足夠可供年輕人就業的崗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副部長貢森認為,延長職工退休年齡與現有就業不會有太大衝突,因為我國服務行業、社會公共行業、醫療衛生、教育等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可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逐漸吸收新增就業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