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養老地産叫好不叫座
養老地産前期成本較高,行業發展尚未有産業政策支援
據清華規劃院養老産業研究所所長陳首春測算,商業型養老機構,前期投入分攤到每個床位上約為2000元-3000元/月,後續運營成本也需要2000元-3000元/月,照此計算,一張床位的收費要達到4000元-6000元/月才能勉強運營。養老地産要想盈利十分困難,目前養老地産的發展可以用叫好不叫座來形容,面臨不少現實問題。
據了解,現在商業型養老項目基本都是建設在國有出讓用地上,由於在城市規劃領域沒有養老産業用地這一土地用途,多數養老項目只能選擇以招拍挂方式獲得的居住用地、商業用地、醫療用地方面,這樣前期土地成本會非常高。
據悉,土地成本是開發商和保險資金開發養老地産共同面臨的難題。
其次,當前由於沒有如何發展養老地産的法律法規,行業發展也就沒有産業政策支援。
有專家認為,養老地産的融資也是個難題。養老地産是一個投資回報週期長的行業,投資後獲得回報少則七八年,多則一二十年,全部用自有資金而不允許銷售的話,則發展很難。目前如果以養老項目向銀行融資,銀行擔心如果項目出現資金鏈問題,是不可以把老人從作為抵押物的房子中趕走的。因此銀行不願意給養老地産項目貸款。
還有一個實際問題,是養老地産的得房率太低,老百姓覺得買養老地産吃虧。據了解,一個養老地産,其配套設施佔建築面積的30%,再加上樓座本身的公攤,算下來一套房的得房率只有50%,買房人心理難以接受。
此外,養老地産作為中高端養老消費,主要分佈在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銷售也受目前限購政策的影響,這會約束養老地産的發展。
- 專家建言
養老屬投資 險資最合適
專家稱房企可銷售部分房源緩解壓力
盈利難,成目前養老地産難以大規模發展的瓶頸。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原副總建築師、中國房地産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開彥認為,養老地産難盈利的主要問題是土地成本太高,開發商只能從公開市場獲取土地。養老地産從一定意義上講,為社會提供了養老産品,為政府分憂,政府應該給予政策支援。如將養老地産土地類似于保障房部分地塊,鼓勵開發商建設養老地産。
清華規劃院養老産業研究所所長陳首春認為,現在養老地産發展體系還不健全,養老屬於民政部門管、土地屬於國土部門管,而規劃又屬於規劃部門管,相互協調起來比較困難。推進養老地産,還是應在現有政策體系之下來發展。如果開發養老地産決心大的房企,可以將社區定位為養老社區,將30%-60%的房源賣掉,這樣使大部分投資得到回收,緩解資金壓力,剩下40%-70%則可以用於運營。而小步試點的企業,則可以將社區10%-20%的房源設計成適老化住宅,未來可以通過運營公司來管理。而老年人可以與子女居住在一個小區方便相互關照,其居住的戶型經過了適老化設計方便舒適,還有餘力解決婆媳關係。
此外,兩位專家都認為,未來談養老,投資的主題,是險資最為合適。在資金量上,保險公司不需要融資。而在銷售商,可以直接將養老地産變成保險産品銷售。
如這一保險産品賣的時間可以長達20年,按照分期付款的方式每年繳納保費,購買的是某一處房産的使用權。而到某個年齡保險公司需要兌現本金加投資收益,現在保險産品都是需要大量的現金支付,而未來增加養老地産的産品後,保險公司向投保人支付的就不是現金,而是養老地産的使用權,産權還是在險資手裏,還能享受物業增值收益。(本報記者 袁曉瀾 李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