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為我們繳納工傷、醫療、養老3種保險,每月共444元,大概是以前的2倍。當然,我自己也要支付一定的比例。”來自山東省聊城市的趙百雲6年前到上海打工,一直從事電器維修工作的他,親身感受到了上海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現在,我們外來打工者的社保水準真的是大大提高了!現在在上海打工心裏更有底了!”
上海從今年7月起將外來從業人員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範圍,並採取逐步過渡方式緩解企業和個人的實際負擔。其中,城鎮戶籍的外來從業人員參加上海市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險種和繳費規則與上海市城鎮戶籍從業人員完全一致,非城鎮戶籍的外來從業人員目前按規定參加養老、醫療、工傷3項社會保險,外來從業人口正逐步融入全市統一的社會保險體系中。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此次政策調整涉及人群範圍廣,社會影響大,且企業和個人的實際負擔都有較大幅度增加,為實現平穩過渡,上海市對非城鎮戶籍的外來從業人員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設定了過渡期。按照過渡辦法繳費的非城鎮戶籍外來從業人員,繳費基數實行5年過渡,且在過渡期間,非城鎮戶籍外來從業人員與用人單位協商一致的,繳費基數也可按上海市城鎮職工社會保險有關規定執行。
“上海的社保工作將著力跨越‘身份坎’,不再受制于戶籍等因素。”這位負責人表示,上海將嚴格貫徹落實《社會保險法》保障勞動者依法參保的權益。
除了外來打工人員,上海本地農民也切實享受到了社會保障的完善和進步。為了提高農村醫療保障,讓農民看病沒有“後顧之憂”,2010年上海市政府頒布了《上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財務制度實施辦法》。
如今,上海沿用了半個多世紀的參保農民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徹底改變:從去年年底起,上海150萬“新農合”農民上醫院,像城裏人一樣刷卡,“實時報銷”;只需在參保地辦個手續,就可跨區定點醫療,看病費用仍按“新農合”規定報銷。上海的農民們正在揮別“小病靠扛”的尷尬。浦東新區祝橋鎮先進村的村民老周算了一筆賬:去年他突發重病,3個月用掉13萬元,“新農合”給他報銷了8萬多元,“如果早一年,最多只能報5萬元”。
數據顯示,上海去年的“新農合”每人平均籌資經費達750元,比2005年的306元增長一倍多。集體扶持資金建立了大病減貧補助基金,對高額醫療費用進行二次補償。對民政部門確認的低保戶、五保戶及殘疾人家庭,補助標準由原來的70%報銷比例,再提高10至20個百分點。根據這些措施,若一個農村居民患病住院治療需要20萬元,只需自負4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