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套人民幣:經典畫面昭示不同時代

2009-09-28 13:54     來源:新華網     編輯:肖燕

  伴新中國經濟一路前行

    人民幣的發行是為迎接全國解放而採取的一項重大措施,解放軍打到哪,人民幣就發到哪。

    第一套人民幣既是戰時貨幣,又是新中國誕生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的貨幣。新中國貨幣制度初建實際上是分兩步走的,即先實現貨幣的統一,後實現貨幣的穩定。

    人民幣是在中國處於歷史上空前的惡性通脹時期發行的,1948年10月,當時人民革命戰爭正在進行,城鄉經濟恢復工作尚在籌劃之中,當時的人民幣還留存著通脹的痕跡,只實現了戰時貨幣統一的任務,日常生産和流通中,經常要以億元、十億元甚至百億元計價結算。發行後面臨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抑制通貨膨脹,實現貨幣統一。

    通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和“一五”計劃的順利實施,金融、物價基本穩定,發行新人民幣條件日趨成熟。

    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後,機關、團體、企業和個人的貨幣收付、交易計價、契約、合同、單據、憑證、賬簿記載和國際間清算均以新幣為計算單位,100天后,人民銀行停止收兌舊幣,新舊交替順利完成。

    不過,在計劃經濟時代,生産、流通、分配、消費都由國家計劃控制,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消費支出膨脹。由於物價常年不變,形成了有價無市的“隱形通脹”。

    伴隨著第三套人民幣的發行,1964年,貨幣流通恢復了正常,在前幾年相繼大量發行現金後,1962年開始連續三年現金回籠,大躍進時期多發的現金全部收回,市場上現金流通量與商品零售額的比例由1961年的1:5.5到1964年的1:8.5。

    2000年7月1日後,第三套人民幣全部退出流通領域,使用時間長達38年,是新中國紙幣史上流通時間最長的一套紙幣。

    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對現金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1998年全國貨幣凈投放1026億元,市場貨幣流通量11204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60倍和52倍。經濟發展的客觀形勢對人民幣的數量與品質、總量與結構都提出了新要求。

    不過,在經濟日益發達的當今,一國貨幣的作用早已不只是流通中的現金;作為調節經濟的有效手段的貨幣政策,針對的是層次更加豐富、內涵更加廣泛的貨幣體系。

    

  無論是上世紀90年代前半期的國民經濟“軟著陸”,還是1998年到2002年的防範通貨緊縮,無論是2003年以來連續5年由穩健、適度從緊再到從緊的貨幣政策,還是為應對2008年年末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而採取的5次降息,擴大信貸規模等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都是通過對貨幣的流量和流向的調節,進而調控整個國民經濟。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