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重塑國際金融秩序動力不足

2013-08-12 10:24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林天泉

  1971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宣告結束。此後,如何重塑國際金融體系,成為重要國際議題。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有兩件事情值得注意:一是中國繼續快速發展並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二是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即便如此,在經濟形勢依然嚴峻的當下,國際金融體系的全面改革卻似乎遙遙無期。

  一個原因是,儘管在金融危機面前,各國之間高效合作以防止危機深化蔓延,然而,最初的危機一旦過去,各國轉入設計長期改革,國際間的合作便不再如此緊迫。

  另一個原因是,整體重塑國際金融體系的時機尚不成熟。國際金融體系有3個組成部分: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融監管和國際金融機構。重建這一體系意味著要有整體考量,系統性組建其構成,既考慮到單獨每部分的特點,又考慮到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顯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當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挑戰英國的金融霸主地位時,其國內生産總值已高達英國的2.5倍,而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也比英國高出20%。美國花了30年時間,跨過兩場世界大戰,才最終實現了這一超越。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的發展勢不可擋,國內生産總值一度達到美國的40%,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曾達到美國的80%,但隨著日本經濟的衰退,它所構成的挑戰很快便化為烏有。

  儘管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是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一——以前從沒有這麼多發達經濟體中的大型金融機構同時請求國家干預,以躲避破産的命運——但是,這依然沒有嚴重到需要完全重新構建國際金融體系和秩序的程度。20世紀30年代的金融危機,致使數以千計的銀行倒閉,對實體經濟的危害顯然更大。兩場世界大戰,加之近代歷史上最嚴重的大蕭條,無怪乎1915年到1945年被稱為20世紀的“30年戰爭”。幸運的是,我們現在經歷的遠不是這樣的災難。

  國際金融體系和秩序重建總有一個漸進過程。自1920年以來,以倫敦、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為首的多極化國際金融市場,共同組成了今天的國際金融體系。其間雖然不斷發生變化,但是現有秩序,即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還是缺乏適當的超國家的權威國際監管框架。迄今發生的這些變化將帶來怎樣的長期效果,還有待觀察。

  (作者為歐洲大學學院經濟史教授)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