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暴跌是人為操縱黃金暴跌是人為操縱?

2013-05-02 09:16     來源:東方網     編輯:林天泉

  據南方週末報道 世界黃金協會的官方聲明稱,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近期的黃金暴跌是投機者們在期貨市場的操縱所致。

  至於誰是這次暴跌的“幕後黑手”,坊間認定的“頭號嫌疑犯”是美林公司。美林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證券零售及投行之一,在4月12日出現1000萬盎司拋售之時,市場傳聞這賣單正是來自這家公司。

  黃金12年牛市落幕,金價從2011年高位至今跌去三成,符合熊市定義。

  自2013年4月12日和15日國際金價的兩次暴跌後,搶購黃金的現象在中國四處上演,並且這絕非“中國特色”,購買黃金的熱潮,同時席捲了日本、印度、迪拜,甚至歐美。

  一邊是暴跌,一邊是搶購,黃金將走向何方?

  “恐慌”拋售

  集中拋售400噸黃金,只需10億美金即可完成。

  Ross Norman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黃金價格分析師之一,其分析為多方引用。他還原了2013年4月12日黃金暴跌的情形:

  4月12日,紐約黃金期貨市場以1560美元/盎司(約為313元人民幣/克,此為成交最活躍的6月期黃金價格,下同)開盤,不久就出現了340萬盎司(超過100噸)的6月交貨的黃金期貨合約拋售,一舉將金價打壓至1540美元的點位這被認為是2001年以來黃金長期牛市的確認點位,也是“支撐位”。

  兩小時後的30分鐘內,高達1000萬盎司(超過300噸)的拋售涌現。總計超過400噸的拋售規模,大大超過了紐約黃金期貨市場286.6噸的當時庫存,基本與中國2012年403噸的産量相當。

  這樣的情形,明顯是蓄意集中“賣空”。恐慌隨之形成,當天收盤金價跌至1476.10美元,跌幅達到5.41%。

  有趣的是,儘管這集中拋售的400多噸黃金價值高達約200億美元,但由於期貨杠桿的存在,實際只需要10億美元左右即可完成。

  4月15日,週一,紐約金市雖以1481美元高開,最終收至1352.30美元,跌幅高達8.39%,為1983年2月28日以來之最。

  4月16日,金價一度續跌至1321.50美元/盎司(約為265元人民幣/克)的“谷底”,隨即緩慢爬升,當日反而收漲了1.26%。

  按照通常對“熊市”的定義相比峰值下跌超過20%,黃金市場還是在短短幾天內下跌超過這一水準(相比2011年9月的高位),完成牛熊轉換。

  人為操縱的暴跌

  世界黃金協會的官方聲明稱,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是投機者們在期貨市場的操縱所致。

  過去12年,黃金錶現強勁。

  自2001年以來,金價猛漲7倍以上,2011年衝高至每盎司1920美元的最高紀錄。在貨幣寬鬆、通貨膨脹的陰影下,投資者大舉吃進黃金,把它作為一種安全資産。但隨著對歐元區危機的擔憂有所減輕,投資者押注美國經濟將會復蘇,黃金市場情緒受到了衝擊。

  而從2013年年初開始,瑞信、法國興業銀行和高盛都曾公開表示黃金牛市已終結。

  高盛在2012年就看跌2013年的黃金。在本次暴跌之前的4月10日,黃金下跌1.5%,高盛分析員當天即將2013年和2014年的黃金目標價,分別下調至1450美元和1270美元,並建議客戶做空黃金。

  法興銀行的分析師甚至為此撰寫了長達27頁的專題報告稱,隨著美國經濟好轉和美聯儲即將退出刺激計劃QE,黃金的牛市時代即將終結。

  不過,儘管很多人在此前就不看好黃金大勢,但對於4月12日、15日兩次暴跌的直接原因,各方意見事後漸趨一致世界黃金協會的官方聲明稱,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是投機者們在期貨市場的操縱所致。

  澳洲河石諮詢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徐漢京亦表示,“金價下跌是美元走強的必然趨勢,但是在美元利息沒有發生重大變化之際發生暴跌,就有極強的人為操作背景。”

  中國銀河期貨首席宏觀經濟顧問、原倫敦所羅門金融集團宏觀對衝基金策略經理付鵬(部落格,微博)則認為,市場上類似于替客戶託管的一部分黃金出現大規模的出庫,這意味著有人在黃金暴跌前選擇了更大規模的借入黃金的行為,它的即期拋售行為就有可能引發黃金的下跌、破位,進而引發恐慌性的拋盤。

  至於誰是這次暴跌的“幕後黑手”,坊間認定的“頭號嫌疑犯”是美林公司。美林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證券零售及投行之一,在4月12日出現1000萬盎司拋售之時,市場傳聞這賣單正是來自這家公司。

  黃金成為“融資工具”

  從2012年10月開始,有50億~70億美元的資金,從大宗商品中撤出。它們大多進入日本股市,乃至美國股市。

  其實,即使沒有“黑手”,許多市場人士也早已預料到金價下跌的到來。

  事實上,經驗豐富的投資客早已掌握金價漲落的規律,宏觀的影響因素包括美元的強弱、石油價格的高低、國際局勢的變化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元,美元強則金價弱,美元弱則黃金強,這幾乎是過去的一條鐵律。

  在過去的幾年裏,美國推行的美元量化寬鬆政策的確導致了美元的貶值。部分投資者還認為,2013年一季度美國經濟復蘇勢頭明顯,這都成為了美元走強的背後因素。

  此外,付鵬表示,日元自2012年10月以來的持續貶值,導致了黃金的基本屬性已由“投資工具”變為了“融資工具”。這是本輪金價暴跌的真正背後原因。

  一般認為,貨幣寬鬆、貶值,會造成黃金等大宗商品價格的攀升,為什麼日元貶值卻導致相反的結果?

  付鵬解釋稱,日本的量化寬鬆,導致其國內諸如股市等風險資産的投資預期收益快速上升,同時美國股市也在快速走高,這些的預期收益率已經高於黃金,也高於其他大宗商品。於是,包括黃金在內的大宗商品被拆解賣出,獲得的資金再投入股市等高回報交易中去。在過去半年,日元大規模貶值超過30%,日本股市上漲幅度超過40%,這種投資回報率,使得其他投資,相形見絀。

  通過統計包括黃金在內的全球大宗商品持倉情況,可以看出,從2012年10月開始,有50億~70億美元的資金,從大宗商品中撤出。它們大多進入了日本股市,甚至美國股市。

  值得注意的是,向銀行拆借黃金的利率,要比貨幣信貸更低。在這種情況下,黃金更容易地成為了一種低廉的“融資工具”。

  金價下一步

  中國人對首飾及金條、金幣的愛好,遠遠超過了世界其他民族。

  受寬鬆貨幣政策預期影響,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市場交投最活躍的2013年6月交割黃金期價收于每盎司1462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漲38.3美元,漲幅達2.69%,為2012年6月以來單日最大漲幅。

  金價在未來一段時間的走勢如何,多空雙方辯論激烈。看空的一方包括巴菲特、索羅斯、羅傑斯這樣全球最著名的投資人,也包括瑞信、美林這樣最大的幾家金融機構。看多的群體中,也有鮑爾森、格羅斯等聲名赫赫的大佬,曾準確預測1987年美國股災和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末日博士”麥嘉華,也認為黃金牛市並未結束。

  徐漢京的觀點介乎其中,他認為,考慮到美元的利息仍然處於負區間,金價不會繼續跌下去,應該在1450美元至1550美元之間比較正常。不過,近期內,金價難以回升至這一區間,還有向下打壓的可能。

  中國黃金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炳南認為,金價長期向好的基本因素沒有改變。世界黃金協會也認為,強勁的需求和短缺的供給,將驅動金價長期看好。

  世界黃金協會的“黃金需求趨勢報告”數據顯示,首飾用金,一直是黃金需求的最大頭,2012年佔到了總額的43%;金條、硬幣,佔29%;各國中央銀行購金約為12%;工業用黃金10%;黃金ETF基金為6%。

  而中國黃金協會的數據則表明:2012年,中國首飾用金佔到了60.41%,金條、金幣佔31.88%;工業用金佔5.87%;其他用途的黃金佔1.84%。

  顯然,中國人對首飾及金條、金幣的愛好,遠遠超過了世界其他民族。作為印證的是,本輪金價暴跌引發的搶購狂潮,還在中國各個城市裏繼續。

  金礦生死線

  “挖金礦”依然是賺錢的好買賣。

  判斷金價的未來走勢,供給方黃金生産者的因素,或許同樣重要。黃金供給的三大來源是:礦産金、加工回收金及央行出售金。

  其中礦産金一直是最大頭,2012年,礦産金在全球格局中佔到了約70%。在中國,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礦産金341.8噸,佔到全年黃金産量的84.79%。同時,中國連續六年都是世界第一大黃金生産國。

  金價下跌,毫無疑問將壓縮金礦企業的利潤。金價的下跌會觸及它們的成本“生死線”,從而導致減産乃至關閉礦井麼?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金價低於300美元時,類似事件曾經上演。

  早在2012年5月,世界黃金協會首席執行官Aram Shishmanian就表示,黃金礦産商當時生存的底線是金價1300美元/盎司。而高盛在2013年4月列舉了25家國際黃金公司總現金成本曲線圖,得出的結論是黃金價格保持在1150美元/盎司的水準,將是支援這一産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價位。

  中國最大的黃金企業之一紫金礦業的公告顯示,2012年生産了32.075噸礦産金,銷售成本為120.82元/克,大體相當於600美元/盎司,毛利率達到63.05%;如果剔除2012年並購的澳洲諾頓金礦項目,銷售成本下降至109元/克,毛利率提高66.7%。

  紫金礦業董秘鄭于強表示,“至少5~6年的時間裏,只要國際金價不下滑太多,紫金仍能保持較好的毛利率。”

  從以上種種可以看出,至少國內外的巨頭們,還不用擔心“虧損”的問題,“挖金礦”依然是賺錢的好買賣。

  不過付鵬認為,在過去的十年裏,金礦的開採成本因素,只能作為金價的參考因素,更多是被其他金融因素所推動。類似的情況,在鋁、鋅等領域也發生過。截至目前,鋁的價格仍然低於成本,而鋅則在成本線附近徘徊。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