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清首次以中國證監會主席的身份蒞臨香港,在2013亞洲金融論壇互動環節上表示,原則上所有符合規範的機構投資者都能參與到QFII和RQFII的推廣當中,QFII和RQFII佔整個市場的比例在1.5%~6%,他希望在現有基礎上能夠乘以9或10。實際上,去年第三季度以來,中國加快了QFII的審批速度,這或許意味著中央高層對“熱錢”的態度已經發生了“關鍵性轉變”。
我們過去被“熱錢”嚇壞了。的確,從歷次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熱錢”的身影,尤其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過程中,“熱錢”扮演的角色讓人記憶猶新,更何況,它們大規模攻擊港幣的時候,“熱錢”的厲害讓我們看了個真真切切。也正是從那時開始,中國金融界開始妖化“熱錢”,把它看得神乎其神,危害巨大。
“熱錢”是不是很厲害?是!這一點毫無疑問。因為,“熱錢”確有耐心潛伏、突如其來、來去無蹤、見縫插針的本事,也確實有引導方向、呼風喚雨、速戰速決的能力。所以,不僅是弱小的國家,包括許多發達國家,只要是非美貨幣國家(同為弱勢貨幣國家)都對“熱錢”深惡痛絕。比如,金融危機過程中,歐元區對“熱錢”的攻擊就十分頭疼,多次出臺臨時性政策予以管制,甚至強硬地對一群攻擊性極強的對衝基金實施更加嚴厲的監管措施。
也正因如此,中國過去許多年排斥所有的“熱錢”。但是,就像“倒洗澡水一同倒掉了盆裏的孩子”,這樣的排斥政策顯然也排斥掉了“優質熱錢”。
“熱錢”還分優質、劣質嗎?當然。“熱錢”投資具有不同的偏好。比如,有專門從事房地産投資的“熱錢”,2003年之後,這類“熱錢”是流入中國最多的“熱錢”;再比如,有專門喜歡投資股票的“熱錢”,這類“熱錢”在中國的資本項下受到比較嚴格的管制,但這類“熱錢”的熱度實際並不高,它們的投資耐心往往比國內投資者高多了,並不十分貪婪與短線的炒作;另外,還有專門投資于藝術品、專門投資于債券市場、專門投資于貨幣市場、貴金屬市場、農産品市場等等,不勝枚舉。專門尋找一個國家宏觀經濟漏洞,極具攻擊性的“熱錢”當然也有很多,但那也是專門一類。
當然,各類“熱錢”都有各自偏好,所以我們可以趨利避害,有選擇地加大優質或合格投資者的通行,引入這部分資本,為中國經濟建設服務,同時分享中國發展的收益。這是我們該做,也必須做的事情。
實際上,我們過去強調過許多次,此次金融危機帶給中國一個重大的機會,那就是國際資本的青睞。我們恰好可以利用這樣的資本,加速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加速戰略新興産業的發展。但是,過去我們並沒有看到這樣的機會,而是在人民幣國際化方向大加推力;同時由於錯誤的貨幣政策,反而將十分稀缺的實業資本逼向國外,而且使中國根本沒有享受到人民幣升值的好處。
中國必須學會抓住資本的機會,這是我們進行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利益所在。而且,中國是以製造業為本的經濟體,更需要大量股權投資偏好的資本,而完全不同於美國等金融業十分發達的國家那樣,可以通過債券極其衍生品發展國家經濟。
當然,我們必須意識到,每次金融危機,對衝基金一般屬於導火索,而其他資本就是炸藥包。所以,引進流動性較強的資本,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我們的政策不可以出錯,出了錯也必須及時修正,否則導火索會借助大量的炸藥倍增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