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一股唱衰、做空中國之風,正在慢慢捲起,且有愈刮愈烈之勢。先是試圖做空中國房地産業,在遭到中國房地産企業強烈反擊以後,緊接著把矛頭指向了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大喊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颱風險如何如何。這還遠遠不夠,很快地,他們又把做空的目標對準了中國的實體經濟,妄圖通過做空中國概念股等方式,唱衰和做空中國的實體企業。
現在,又使出了更加狠毒的一招,做空中國銀行。其中,民生銀行首當其衝,成為做空機構第一個攻擊的對象。其他一些非國有銀行,也遭到了做空機構不同程度的攻擊。而在做空的背後,不僅有國際投行,還有國際評級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做空機構做空中國銀行,並沒有把手首先伸向國有銀行,而是非國有銀行。原因可能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國有銀行大多體量很大、效益很好,要想做空,並不容易;二是國有銀行一旦被做空,很有可能引起政府的重視,出面進行干預;三是國有銀行在上市時都引進了外國戰略投資者。雖然一部分戰略投資者已經賺得缽滿盆溢退出,但尚未全面退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些年來中國已經習慣了被外國政府、機構、經濟組織遏制、做空和唱衰,可以淡然應對、不再緊張。但是,卻很難可以掉以輕心。首先,中國經濟在經歷了30多年的快速發展、粗放發展以後,也到了一個轉捩點,需要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也就是説,隱藏于經濟深處的矛盾和問題,如果不加以解決,將會影響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對做空機構來説,顯然是可以利用的縫隙和機會。做空機構能夠如此大膽地做空中國,也是想借這些縫隙和機會,對中國經濟發動一次最猛烈的攻擊。
第二,中國實體經濟“空心化”,給了做空機構太多的做空機會。前些年,由於房地産等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實體經濟受到了極大影響,不僅實體産業的比較效益越來越低,造成投資者投資實體産業的熱情大減,而且産業資本外流現象也十分嚴重。同時,銀行對實體産業的支援也越來越少,使多數實體企業發展越來越艱難,實體經濟“空心化”的現象日益嚴重。實體企業“空心化”,無疑給了做空機構做空中國太多的機會和空間。
第三,政府負債急劇上升,也給了做空機構新的做空平臺。儘管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尚未突破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但是,地方政府償債的能力是很脆弱的。多數地方的債務,沒有償債的資金來源,而只能依靠土地收入維持財務成本的支付。在樓市調控下,更是連支付財務成本的能力都越來越弱。更重要的,地方為了政績需要,仍在繼續擴大負債規模。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化解債務措施,做空機構是有足夠的空間對中國進行做空和唱衰的。
第四,銀行不理智、不規範、缺乏市場意識的經營行為,為做空機構做空銀行提供了工具。別看中國的銀行都是世界上最富的銀行、最賺錢的銀行,實質上,卻是世界上最經不起風浪的銀行。因為,銀行的效益並不是來自於高水準的經營和良好的服務,而是不規範的經營手段和不道德的經營行為。同時,銀行信貸結構也日益呈現出實體經濟比重越來越低,虛擬經濟比重越來越重的不正常現象。也就是説,銀行的風險會伴隨著虛擬經濟風險的爆發而爆發。做空機構敢於做空銀行,也是看到了這個缺陷。
如果説對房地産、政府融資平臺、實體經濟的做空,中國還能淡定以對的話,做空銀行,卻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視和警覺了。因為,按照目前國際經濟形勢的總體格局和現實狀況,做空銀行,就是做空政策,做空中國對經濟的把控和調節。而歐美發達國家借助美元、歐元等世界貨幣的特點,隨時會以量化寬鬆等方式,給市場注入流動性,使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到時,輸入型通脹將使中國企業,特別是實體企業的日子更加難過。
而從目前中國企業和銀行的債務關係來看,一方面,由於融資工具比較單一,融資品種較少,絕大多數企業融資都是依靠銀行,也就是銀行貸款;另一方面,在抵押物明顯不足的情況下,企業向銀行融資,主要依靠的是企業之間的相互擔保,企業與企業之間已經形成了比較緊密的“債務套”,一旦某個銀行債務較大的企業被做空,就會立即引起連鎖反應,造成一大片企業出現債務風險。如果做空機構將這方面作為突破口,也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總之,做空機構在進行了一系列的試探之後,最終把銀行作為做空的新的突破口,是非常狠毒的一招。雖然尚未向國有銀行發起攻擊,但已經傳遞出需要引起警覺的信號。政府及有關方面應當儘快拿出應對之策、應對之法,避免陷入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