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召開的“國際金融論壇2012學術報告會”上,眾多專家建言獻策,認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應該有新的思路,應該循序漸進採取有效措施推進這一過程。
“兩個三步走”實現國際化
會上,中央匯金公司副總經理趙海英錶示,人民幣將來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既是中國的需要,也是國際的需要。目前情況下,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比例和美元在全球GDP中佔的比例已不匹配,導致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中國如果不能有效地、很平穩而且比較快速地推進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和未來的儲備貨幣,未來可能就會拖經濟發展的後腿。
國際金融論壇(IFF)副秘書長、原中國銀行董事王元龍也表示,從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勢頭及國際地位看,人民幣遲早會進入儲備貨幣行列。但人民幣國際化應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夜之間或者在幾年之內就完全國際化。
在他看來,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和步驟就是“兩個三步走”:第一個“三步走”就是在貨幣的職能方面來看,應當先是貿易結算貨幣,然後再是投資貨幣,最後發展成國際儲備貨幣,當然這個順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可能交叉進行。第二個“三步走”就是從地域的角度,首先是在周邊國家;其次在區域範圍內國際化,比如在亞洲範圍內;最終成為全球範圍的國際貨幣。
國際化需要新思路
儘管在人民幣國際化路徑上社會各界趨於一致,但實際具體推進上,目前仍進展緩慢。對此,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會上指出,目前,中國僅僅依靠貿易項下的人民幣渠道來創造離岸市場人民幣已經沒有太大潛力。“我們需要新思路,就是資本項的開放。”他説,具體而言就是讓境外的機構參與進入到國內銀行間體系,使之有更多的渠道在貿易項目下之外借到人民幣。
“當然初期是有限制的,比如可以限制在代理行存款的百分之多少,有一個額度限制。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通境內銀行間市場和境外人民幣市場,為離岸市場提供新的流動性來源。除此以外,還有很多技術層面的改革,包括是不是可以讓境外參加行直接用持有的人民幣債券作為質押來進入境內的回購市場。這些改革可以將離岸市場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為人民幣國際化打開一個新的空間。”馬駿建議説。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對此表示認同。他表示,人民幣國際化應該邁開兩條路,一個是在岸市場的資本項下開放,一個是離岸市場。資本項下的開放,在目前的情況下貿然推進風險會比較大,因此必須加快國內金融體系改革步伐,加快優化人民幣資本項下開放的環境。離岸市場的發展則一定要考慮其路徑,儘管政府有關部門沒有明確,但我們可以先期在新加坡、東京,包括倫敦等地建立離岸人民幣市場。
不過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昨日的會議也出現了不同觀點。例如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表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推進的路徑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國際化的戰略目標要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