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警惕本幣升值後擴張性貨幣政策帶來的風險

2012-04-19 13:14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范樂

  二戰後,原西德馬克和日元相繼國際化,都先後經過大幅升值的時期,當時均未對本國經濟産生太大衝擊。但至1980年代後期,兩國在是否採取擴張性國內貨幣政策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結果是日本經濟泡沫愈發嚴重,陷入了“失去的十年”,而西德經濟狀況則好得多。

  談及這段歷史,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余永定,在接受《經濟參考報》“金融大家談”欄目專訪時表示,日本與原西德的歷史經驗教訓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一國在其貨幣國際化的過程中,尤應警惕本幣升值後擴張性貨幣政策所帶來的巨大風險”。

  “盧浮宮協議”的重要性不亞於“廣場協議”

  余永定認為,國內在研究國外經驗時往往只關注到“廣場協議”和日元升值,而忽略了此後的“盧浮宮協議”。“其實,‘盧浮宮協議’的重要性不在廣場協議之下。在這一協議的簽署上,當時的西德央行正是堅持了自己的獨立性,才避免了日本式的泡沫和泡沫破滅後長期蕭條。”

  1985年9月,發達國家5國(包括當時的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大廈簽署協議,一致同意通過國際“協調干預”,推動日元對美元升值。這次會議簽署的協議,史稱“廣場協議”。在此後不到三年時間裏,日元對美元大幅升值近100%。

  但“廣場協議”簽署之後,由於美國政府未能採取有效措施改善自身財政狀況,在廣場協議之後兩年多的時間裏,美國對外貿易逆差不僅沒有縮小,反而繼續惡化。美國貿易收支狀況惡化和外債的急劇增加,影響了外資向美國的流入,市場對美元信心下降。對於美國來説,在這種情況下讓美元繼續貶值弊大於利。

  為了遏制美元繼續貶值,1987年2月,西方七國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巴黎的盧浮宮召開會議,一致同意G 7國家要在國內宏觀政策和外匯市場干預兩方面加強“協調合作”,保持美元匯率在當時水準上的基本穩定。此次會議簽署了“盧浮宮協議”。

  “美國當時剛剛走出衰退,不願意提高利率,於是向西德和日本施壓要求他們降息。”余永定告訴“金融大家談”欄目,“這兩個國家的不同態度此時展示得淋漓盡致。西德央行展示出自己強烈的獨立性,堅持國內貨幣政策獨立自主,強調國內的經濟形勢決定了不能降息;而日本對美國的要求言聽計從,採取了降息的政策,導致泡沫越來越嚴重。”

  莫“誤讀”日本教訓,要克服“升值恐懼症”

  余永定認為,西德在處理匯率問題上的做法值得中國借鑒。“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西德允許馬克匯率逐漸升值,並實行了浮動匯率制。而事實證明,實行浮動匯率制,最終並沒有對其經濟造成太大衝擊。”

  二戰後,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下,西德馬克與美元實行固定匯率。隨著戰後西德經濟奇跡的出現,到1960年代已經能夠持續保持連年順差。為了維持固定匯率,西德貨幣當局將鉅額貿易盈餘用於購買美國國債,同時産生了鉅額的馬克投放。這逐漸在德國國內引起流動性氾濫,威脅到物價穩定,房地産等資産價格和工人薪資等也面臨巨大的上漲壓力。西德國內就匯率改革展開了激烈爭論,要求讓馬克同美元脫鉤的呼聲也日益高漲。1973年3月,西德決定馬克對美元自由浮動,德國進入了浮動匯率時代。在持續貿易順差的推動下,馬克也開始了漫長的“主動漸進”升值過程。從1970年代的馬克兌美元4:1,到1990年代逐漸升值到1.5:1,升值幅度達2.7倍。馬克的大幅升值並沒有給德國出口造成致命打擊,貿易順差依然連年擴大。

  余永定認為,我國的一些官員和學者誤讀了日本的教訓,認為日本之所以會出現“失去的十年”,是因為“廣場協議”之後的日元大幅升值,最終釀成泡沫經濟。其實,日本的錯誤不在於讓日元升值,而在於因為過分擔心日元升值對經濟增長的抑製作用,在於“廣場協議”之後採取了極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這是日本政界和學術界公認的看法,也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經濟學家的看法。余永定向“金融大家談”欄目強調説,我們要學會克服“升值恐懼症”。

  中國央行應獲得更大獨立性

  在“盧浮宮會議”上,西德央行的獨立性無疑令人稱道。余永定告訴“金融大家談”欄目,雖然西方國家的央行都有獨立性,但沒有任何一國央行像德國央行那樣,擁有“那麼強烈的獨立性”。

  據介紹,德國央行的獨立性具有強大的法律基礎。《德意志聯邦銀行法》規定:“德意志聯邦銀行在行使本法賦予其的許可權時,獨立於聯邦政府的指示。作為歐洲央行體系的組成部分,只有在履行其職責可能的情況下,德意志聯邦銀行支援聯邦政府的一般性經濟政策。”

  余永定表示,德國央行與其他國家央行的最大不同就是,其政策目標只有保持物價穩定。“有些歐洲國家央行,對保持幣值穩定之外,是否還要維護金融穩定等定位比較模糊。而在美國,央行(美聯儲)充當最後貸款人是無可爭議的。這一點,德國是不接受的,認為央行不應當充當最後貸款人,其責任只有一個,就是維持物價穩定。最近,隨著歐債危機的加深,情況也可能會發生某種變化。”

  余永定表示,由於國情不同,中國央行的模式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照搬外國“但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應賦予央行更多的獨立性,使央行可以迅速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情況做出判斷和調整,而不需要通過一系列非常複雜和繁瑣的程式,否則最後不僅喪失政策出臺的最佳時機,也給市場釋放了不正確的政策信號。”余永定通過“金融大家談”欄目建議。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