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旺:利空政策引而不發“潛伏”是最好的策略

2010-12-13 09:20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張蕾

  資本市場中,投資大眾都喜歡趨吉避兇,趨榮去辱,害怕、畏懼政策變化引發的不確定性,害怕利益受到損失,特別是在群體預期會出利空政策,但利空政策引而不發時,而這種時候往往是最折磨群體心理與耐心的時候,行情也會牛皮盤整,或者陰跌不振。

  股票的行情雖然是價值的外在反應,但這種反應通過國家政策、機構資本、居民資本、國際資本的博弈,通過宴會、旅遊、開會等形式,將資訊與噪音同時發佈,從而形成複雜的利益博弈複合體。那麼,如何在這種利益博弈複合體中實現投資目標呢?真正的投資者是“見相非相”,直達行情背後的本相,掌握時間週期、群體心理週期、價值迴圈週期,從而知曉未來的時間之窗,在適當的時候,潛伏下來,等待投資群體的心理共識形成,然後從容地平倉出局。

  對於投資者而言,不要賣弄聰明才智,要充分尊重市場的自我運作的規律。老子認為,投資者的風險在於自以為是,自認高人一等。事實上,投資都想避兇就吉,因此,都想在投資中獲利。但在一定的時點,社會總利潤是一定的,總是不同行業間進行有差別的分配。在四方力量對比中,政策是利益分配的直接平臺,如果政策取向是百姓生活水準和生活品質的提高,有關産業或行業就會出現投資機遇。如資訊産業、醫療行業、新能源、高鐵、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戰略産業,在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同時如果又有市場的話,投資者只要聽從政策的方向,根據價值創造的規律投資即可。

  對於公司而言,企業家視客戶為衣食父母,待客戶有如對父母盡孝者,便會基業長青。如果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以消費者的意見為意見,充分聚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創造性地為消費者提供新價值新體驗,才能與消費者打成一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會創造出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好産品,也會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利潤之機會。

  這其中,對內建立創新機制非常重要,這可以充分保護技術創新與産品創新精神。創意往往掌握在少數創新者手裏,原因是出現創意是小概率事件或者説偶發事件。創新創意出現不容易,將創新通過內部機制轉化成産品與利潤更不容易,因為群體意識一般是不受理性的真理所左右,寧願聽從非理性的東西。但是習慣的勢力往往會衍生出新權力,創新與創意在成果轉化過程中,往往會付出血的代價。

  于國家,在對外博弈中,始終以國家利益為最高行事原則。國家需要構建強大的新興産業保護與發展機制,以保證在新産業的發展上不再出現機會喪失的現象。在對內政策法律的制定上,國家政策多做些百姓急需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安全保障的事業,充分調動百姓的積極性,重構內部大消費市場,讓市場擴容、消費升級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動力。于機構,應將精力放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上:産品能用實用好用可用,而百姓只有成為機構廠商的“衣食父母”後,才會照顧企業的利益。于投資者,面對花花綠綠、競爭跑步的世界,將心思放在做老實人,辦老實事,做好事上,尋找樸素的政策扶持的具有創新能力又能夠得到消費者歡迎的公司,可能會更划算。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