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在一年前的倒臺,堪比F1賽車明星塞納在1994年的車毀人亡事故。塞納的悲劇引發了賽車運動的監管改革,與那次事故相似的是,雷曼倒臺引發了對金融業進行徹底風險評估的呼籲。為此,很多銀行家認為,雷曼破産事件是一個重大轉捩點。
20國集團(G20)領導人今年4月承諾加強金融監管,9月在美國匹茲堡市——距離雷曼破産差不多整整一年的時候,他們將再次相聚,強調銀行增強資本實力的必要性以及有關如何整頓安排的事宜。G20還希望監管信用評級機構,進而避免利益衝突扭曲其判斷、監管對衝基金,以及限制銀行家的薪酬,由於獎金過高可能會鼓勵他們在市場中大舉冒險。
賽車運動改革行之有效,現在賽車運動中已鮮有人喪命,但要快速全面地改革金融監管卻不那麼容易。儘管G20曾承諾創建一個可以快速關閉困境中的銀行制,但事實證明,要實現這一承諾很難。各國在該機制細節的問題上爭吵不休,部分是因為他們擔心這可能會讓國內債權人處於劣勢,而外國銀行因此從中得利。
限薪談何易
各國政府甚至未能就限制銀行家薪資達成一致,儘管這一舉措在很多國家都受到歡迎。一些國家擔心,此類規定可能損及作為一大稅收來源的金融業,且如果一些國家實行嚴格規定而另外一些國家沒有,銀行業務則可能流入那些監管更寬鬆的地區。為此,要在全球範圍內對這些問題採取更為協同的處理方式,算得上是相當艱難的挑戰。
“雷曼可以算得上是國際銀行業的塞納了,它令當局意識到了需要進行監管變革,從而降低系統性風險。”一位投資銀行業官員稱,“但要問從雷曼破産中吸取的所有教訓是否都已滲透至政策變革中,恐怕只有一部分而已。”
“教訓”難吸收
事實也證明,將雷曼教訓轉化為行動很難,部分是因為隨著經濟開始重新煥發生機且變革似乎不再那麼緊迫,各國政府對於可能會引發爭議的重大變革的興致似乎正在減退。
以歐盟和美國為例,儘管兩邊都計劃設立新的系統風險監控機構,但歐盟領導人堅持若該機構發現問題,只能提出非約束性的建議,以此來確保各國的主權。而在美國,對美聯儲在監控未來風險的確切責任仍然眾説紛紜。
美國一家主要銀行高層表示,”如果歐盟風險監控機構只是提示某國樓市過熱,那設立這樣一個機構是否有必要?如果美聯儲承擔起監控系統風險的責任,那麼,其是否會在美國出現資産泡沫時更快地採取行動?”他還補充稱,這兩種情況都有令人懷疑的理由,因為沒有政府願意打破現在的繁榮景象。
因此,雷曼教訓帶來的或許是對國家和地區監管機制修修補補式的改革,而非一套天衣無縫的全球性共同規則。若金融機構破産,監管者或許會更激進地採取行動限制其所造成的破壞,並制止其影響在全球擴散,但破産事件還是會繼續發生。記者 程慧編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