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高的收益讓不少投資者動心,該公司標榜的資金安全則意在讓投資者“安心”。
該公司業務員介紹,理財合同明確指出,公司實行先行賠付制度。公司已經設立了相應的風險保障金。每借出一筆錢,公司計提2%納入風險資金賬戶,用於風險準備來抵補可能出現的損失。“公司將保證資金安全,即使借款人償付困難,公司將會代償所有本金和收益。”
不過,上述該公司人士坦承,通過打電話這種“大撒網”式地拉客戶,“自然是良莠不齊,水到底是深是淺,公司也沒底。”他進而表示,公司採取最簡單的規避風險方式就是將資金打散,“讓雞蛋分散在多個盤子裏”。
一般客戶的借款規模就在3-4萬元左右,公司明確提出貸款總額不能超過每個月資金流水的8倍,企業法人和個人融資一概不能超過50萬元。
“銀行能夠將信貸資金用途進行監控,防止進入房地産、股市等高風險領域,但我們這樣的公司風險防範能力很低,即使客戶拿資金去賭博,公司也只能聽之任之。”
針對公司在經營上的巨大風險敞口,業內人士表示,脆弱的資金鏈往往是這種公司的“致命傷”。宏觀經濟不好,企業的資金出現週轉困難,企業的壞賬開始增加,資金週轉立即會出現問題。
“企業的貸款期限大約在2年左右,而理財資金往往一年就會到期,期限的錯配自然會加劇企業的資金調度難度。當一家融資企業出現延遲償付,如果沒有增量資金救場,企業就可能因為流動性而經營困難。”
“一旦理財資金出現集中提取,企業可能就會不堪兌付壓力而宣告破産。而那一點風險準備金無疑是杯水車薪。”
上述接近監管部門人士表示,這種居間模式安排,裏面的風險環節太多。一是道德風險。這種理財模式往往要求投資者將資金打給公司中某個人的賬號,若企業主移民海外,將資金拿走了,同時讓公司破産倒閉,這會讓投資者血本無歸。
二是公司擔保能力不足。中國證券報記者調查發現,現在很多“人人貸”公司宣稱在資金募集和投資方建立了“防火牆”,但基本上是在一家集團的不同分公司而已。甚至居間模式提供的擔保方也往往就是集團本身。“這基本上是一根繩上的多只‘螞蚱’,風險爆發的時候肯定是一起完蛋。整個集團都建立在十分脆弱的地基上。”該人士表示。
該人士稱,試想一種金融産品要通過超市公開售賣,要通過各種電話去放款,混淆大家的認知,從投資者教育的角度,必須提示給投資者,這裡面“風險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