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觀察:銀行業引進民資不是邀“食客”

2012-06-06 13:06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編輯:范樂

  開放金融不一定能約束銀行業的暴利化趨向。在現代經濟體系中,由於市場擴張的巨大缺口,尤其資本本身具有的高流動性,使得資本永遠處於相對優越進而也相對稀缺的價值,從而導致銀行永遠處於相對優越也相對稀缺的地位,因而更重要的是劃定銀行及金融業的利潤範疇和範圍。有必要申明,讓民間資本入場銀行業,不是再邀請一位大吃“唐僧肉”的食客,目的在於激發整個銀行業的活力,進一步做好服從並服務實體經濟的服務生。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13號),5月26日,銀監會正式印發《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銀監發〔2012〕27號)。毫無疑問,這是國務院3月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之後又一個推動金融改革的重大政策舉措,一定意義上講,它比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的意義更大,這不是針對某一個地方的,而是更明確地指向了問題的重要癥結——民間資本。

  為什麼銀行業要進一步引進民間資本乃至向民間資本開放呢?除小微企業長期以來普遍感覺“融資難”的原因外,還因為銀行業的高利甚至暴利。初步計算,2011年“工農交建中”五大行實現凈利潤6745.31億元,同比增長25%,以一年365天計算,五大行平均每天凈賺18.48億元。

  可能與實體經濟的相對低迷有關,也可能受到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影響,也可能是純粹的“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還可能就因為某銀行行長洪崎一句“有時候利潤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佈”的刺激,一段時間來,輿論把炮口對準了銀行業的高利潤,乃至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對此也議論紛紛,一部分代表和委員直斥銀行業暴利。2012年4月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福建考察時也明確談到:“關於融資成本,其實我這裡坦率地講,我説我們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了。”

  銀行業為什麼獲利容易甚至暴利呢?有必要來一番返本歸源,為什麼會有銀行呢?從詞源上講,銀行在英語叫“Bank”,源於拉丁語的“長板凳”。在大眾的印象中,銀行乃大雅之堂,“談笑有鴻儒”;長板凳係草根之物,“往來盡白丁”,風馬牛不相及,銀行怎麼會與長板凳血緣相連呢?問題得從貨幣説起。

  人類社會為什麼需要貨幣?一定的程度上,人類也可以不需要貨幣,比如經濟上如果完全自給自足,貨幣即成為多餘。做不到完全自給自足,也不一定就需要貨幣,因為還可以物物交換,張三送李四3個南瓜,李四給張三4隻葫蘆,要貨幣幹什麼呢?但完全的自給自足,現實上不太可能。物物交換也極其有限,三五幾家或許還可以,甚至一個小部落也可以湊合,但規模稍大,就容易産生兌換比值的混亂。

  怎麼辦?於是就要為所有的交換物建立一個價值度量,或者説要尋找到所有交換物的“最大公約數”——這實質上就是貨幣問題,乃貨幣之所以誕生!如果要定性,從學科角度講,貨幣首先不在經濟學,而屬於政治學,它要解決的是人類社會的組織化問題,本質在人與人之間的契約和信用。物物交換之所以導致混亂,正是因為缺乏契約和信用;不客氣講,每一次交換都是新的,毫無穩定性,情何以堪?

  銀行正是在這中間充當了契約和信用的功能。在中世紀中期的歐洲,商品交換已非常頻繁,主要就是在定期集市通過貨幣進行。但當時的歐洲,列國林立,貨幣繁多,魚龍混雜,劣幣甚至偽幣橫行一時;在異地買賣中,攜帶大量貨幣也十分不便,極大增加交易成本。哪有需要,哪就有市場,哪就有創新!市場上出現了以專門鑒定、估價和兌換貨幣為業的兌換人,他們在此地收取商人此地的貨幣,開出憑據,然後商人可以憑據在彼地兌取彼地的貨幣,商人如果有資金週轉困難,也可以向競換人借款,到期還本付息。這就是最早的銀行業務,由於當時條件簡陋,兌換人通常都是坐在一條長板凳上辦公,久而久之,長板凳就成了兌換人的符號,後逐步發展成為銀行——“子不嫌母醜”,銀行的老娘確實就是長板凳(Bank)!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