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銀行最新的一則報告將中國央行推到風口浪尖:過去5年,中國央行總資産增長119%,2011年年末達28萬億元(約4.5萬億美元);美聯儲、歐洲央行2011年年末資産規模分別為3萬億美元和3.5萬億美元。截至2011年年末中國(M2)規模達到85.2萬億元,約13.5萬億美元,居世界首位。有網友打趣稱,中國央行已變身為世界最大央行?
渣打銀行的報告稱,在金融危機後的2009年到2011年,全球新增M2的規模中有48%來自中國;這意味著,在最近三年裏,全球的新增貨幣近一半,都來自中國。根據渣打銀行的報告,過去五年,中國央行的總資産增長了119%,中國的M2增長了146%,供應量達到13.8萬億美元。中國的M2/GDP達到了1.89,而歐美這一指標都小于1。
央行變大並不都是好處。首先,新增貨幣超多的壞處是顯而易見的:物價上漲、經濟虛熱,依賴出口型經濟無法徹底改變,民眾的生存成本提高。經濟學家很早就算過,世界的虛擬資産,也即金融資産持續幾十年是實體經濟的起碼數倍,這好比一個倒金字塔結構,實體經濟在最尖最下端,承受著來自金融資産的壓力,遲早總有一天支撐不下去。現階段,我國實體經濟增長放緩,金融資産的膨脹更需要剎車。
實際上,中國央行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正在縮小自己的規模。筆者在央行官方網站上看到,央行總資産從1月份的295024.05億元下降到2月份的283276.49億元,總負債從295024.05億元下降到283276.49億元。儲備貨幣從237391.70億元下降到223343.11億元,貨幣發行從67739.73億元下降到56359.54億元,發行債券從23227.88億元下降到23109.24億元。
但這個減法並不容易做。今年經濟增長連續五個季度放緩後,3月份央行的新增貸款即按捺不住地向上突破市場預期超過1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