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廣義貨幣(M2)已突破100萬億元大關,居世界第一,約佔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1/4
我們的錢會“毛”嗎?
■我國居民儲蓄傾向較高,居民戶存款已超過40萬億元,這筆相當於M2存量40%的貨幣往往青睞于躺在銀行裏賺取利息或投資固定收益産品。即使部分貨幣流出銀行體系,也不一定會衝擊物價。當前我國難以出現需求帶動型的通脹
■當前,M2會不會推高房價就看社會投資預期如何。同樣在M2高企的背景下,房價上漲,股市卻低迷,這恰恰説明社會投資預期很關鍵
■在分析M2對物價、房價影響時,不應忽略重要一點,那就是我國擁有較強的宏觀調控能力和手段,這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M2對經濟生活的衝擊
近期,一個金融領域中的專業概念——廣義貨幣(M2)成了社會大眾的熱門談資。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我國M2餘額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高達103.61萬億元。而截至去年底,我國M2餘額為97.42萬億元,居世界第一,約佔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1/4,是美國的1.5倍,英國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個歐元區的貨幣供應量還多出20多萬億元。
與此同時,近年來,無論是“蒜你狠”、“姜你軍”等現象頻繁發生,還是房價的一路上漲,都給人們帶來了貨幣貶值的直觀感受。於是,一些人開始將鉅額M2與物價、房價對應起來,認為貨幣超發是物價上揚和房價高企的根源。
M2居世界第一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的錢最多?是否存在央行主導的“貨幣超發”?M2存量大會不會誘發通脹、推高房價?讓我們一起走近M2。
1. 我們的錢多不多?
以更科學的金融總資産/GDP指標來衡量,中國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準
在我國,貨幣供應量“家族”包括“三兄弟”。
老幺M0是流通中現金,可以隨時支付,流動性最強;老二M1又叫“狹義貨幣”,就是M0加上活期存款,由於活期存款變現方便,因此M1的流動性略遜於現鈔,代表著一國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老大M2又叫“廣義貨幣”,就是M1加上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等,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不能直接變現,但經過一定的時間和手續後也能轉變為現實購買力,因此M2既反映比較活躍的需求,也反映潛在的需求。
“簡單説,M2就是個人、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及社會組織等持有的現金和放在銀行裏的存款”,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説,“隨著現代銀行業和支付結算電子化的發展,現金在貨幣中的比重越來越小,銀行存款已成為M2的主要部分。”
“M2居世界第一併不意味著中國的錢最多”,連平説,我國居民儲蓄率高達52%,居世界前列,遠遠超過美歐等發達經濟體,比亞洲的平均水準也高出一截,再加上我國間接融資比重偏高,間接融資即銀行信貸直接帶來銀行存款,這兩個因素使我國銀行存款多,M2數量大。
當前,我國股市和債市的規模僅為M2總規模的0.6倍,而美國這兩大市場的市值是其M2總規模的4.3倍。“美國以直接融資為主,因此其沉澱在銀行體系中的錢即M2就會明顯少得多”,連平表示。
由於各國經濟發展、人口資源等千差萬別,單純比較M2的大小缺乏説服力,於是,很多人又開始將一國的M2與GDP做比較,認為M2應在規模和增速上與GDP保持相對一致,如果M2超過GDP太多,則被認為存在“貨幣超發”。
2012年,我國M2餘額高出GDP45.49萬億元,M2與GDP之比達到188%。於是,一些人驚呼,中國貨幣超發40多萬億元,將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和資産泡沫。
“事實上,沒有任何經濟學理論認為,M2必須與GDP存在一個固定的比例關係”,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説,M2作為一個存量指標,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累積下來的貨幣供應量,GDP則是一個增量指標,反映一定時期內經濟活動中生産、投資、消費創造的附加價值部分,而這些經濟活動所需的中間交易並不納入統計。以一個存量指標去與一個增量指標比較,本身意義就不大。更何況,貨幣存量所反映的經濟活動包含的範圍更廣,特別是在土地、房産等交易領域,會産生大量的貨幣存量,卻並不一定創造出較多的附加價值。
即使非要使用M2/GDP這一指標,中國在世界上也不是最高的。據世界銀行統計,2011年全球M2/GDP平均值超過125%,其中歐元區接近180%,日本達到240%,我國香港超過300%,新加坡也一度高達150%。
主要發達經濟體中唯一例外的是美國,其M2/GDP長期位於60%至80%之間,但這並不説明美國嚴控了貨幣發行。憑藉儲備貨幣的霸權地位,大量美元充斥于全球的金融市場,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實施了四輪量化寬鬆以及扭曲操作,流動性沒有在美國境內氾濫而大量在境外流通。如果把全球的美元供給都算進來,美國的這一比值將大幅提升。
由此可見,無論從M2還是M2/GDP來考量,中國都不是錢最多的國家。恰恰相反,如果以更科學的金融總資産/GDP指標來衡量,就會看到,中國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準。
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使用這一指標作國際比較,其中金融總資産為銀行總資産加上公開發行的債券總市值和股票總市值。根據IMF計算,2011年世界平均水準為366%,其中美國、歐元區、英國、日本分別為424%、449%、784%和540%,平均水準為476%;亞洲四小龍平均水準為544%多;我國僅為303%,低於世界平均水準。
2.這麼多錢從哪來?
M2存量不是央行隨意印出來的,也不可能存在央行自行主導的所謂“貨幣超發”
近年來,我國M2增長呈現出逐漸加速的態勢。2000年底,M2餘額約13萬億元,到2008年底,M2餘額為47.52萬億元,而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自2009年起,M2餘額每年跨越一個“10萬億”臺階,4年間增長了近一倍。
於是,有觀點認為,M2存量過高是由於政府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超發貨幣造成的,央行印了很多錢,用M2的快速增加刺激經濟的快速增長。事實果真如此嗎?
“M2快速增長的直接源頭是信貸高速增長”,連平説,根據貨幣銀行學原理,信貸具有多倍創造貨幣的功能。打個比方,如果甲將100萬元存入銀行,銀行在上繳存款準備金後將餘下的75萬元貸給了乙,乙拿到貸款後不會馬上取出現金,而是繼續存在銀行中,此時最初100萬元的貨幣就産生了175萬元的貨幣供應量。如此迴圈往復,如果不斷有企業貸款,則最終會被放大許多倍。
由於我國其他融資渠道不發達,信貸需求始終非常旺盛,銀行只要有錢就可以迅速貸出去,從而使這個多倍創造貨幣的功能不斷發揮作用,令M2存量幾何式擴張。“可見,M2存量增加的最原始動力是信貸需求。如果沒有這種需求,M2不可能憑空高速增長。因此M2存量不是央行隨意印出來的,也不可能存在央行自行主導的所謂‘貨幣超發’”,連平説。
在所有經濟刺激計劃的作用下,2009年、2010年我國信貸規模出現了大幅增長,帶動了M2存量的走高。對此,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應對突發性危機時,刺激政策力度究竟要多大,是很難事前在數量上進行科學測算的。特別是這次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信心,而信心危機的傳染性極強,應對政策如力度不大的話就很難制止信心崩潰。所以,面對嚴重衝擊時,刺激政策的力度寧肯大一些,以便穩住信心。相比之下,一些國家在應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的刺激政策可能力度不夠,經濟復蘇情況不理想,事後還得進一步加大力度。“評價經濟刺激計劃的作用,應該將其放在一個歷史階段綜合來看,不能只想在危機時儘快復蘇,復蘇成功了以後又不願意承擔由其産生的成本,這是不現實的。”
除了信貸高速增長,外匯佔款也是M2存量高企的重要推動因素。
所謂外匯佔款,就是央行買入外匯形成儲備時投放的等值人民幣。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松奇説,多年國際收支雙順差條件下的央行購匯行為使央行每年被迫向銀行體系中注入大量貨幣。截至2012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已高達3.31萬億美元,這意味著100多萬億元M2中有20萬億元左右是由國際收支不平衡所帶來的。
“外匯佔款沒有多倍直接創造貨幣的功能,只是帶來銀行存款的增加,導致銀行存貸比下降,從而增強了銀行信貸投放的能力。”連平認為。
此外,在我國推進市場化取向改革的進程中,一些原來沒被市場認可的資産,如企業無形資産、土地、房地産、收藏品等,逐漸被市場認可並上市交易,這些資産貨幣化的過程需要大量貨幣進行交易,無形中也推升了對M2存量的需求。
以房地産為例,普通人感受最深的是,以前單位分配的公房和福利房不能上市交易,房改後,這些房産逐漸可以買賣,一套房産從沒有任何市場價值到動輒幾百萬元,自然需要大量貨幣參與進來,這會直接帶來貨幣資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