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堅挺的飯局讓中國餐飲業無懼金融危機

2009-07-16 11:03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肖燕
  “吃”已經成了一項巨大的産業。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烹飪協會6月19日聯合發表的《餐飲藍皮書》中稱,去年中國人平均每人在外就餐消費1158.5元,首次突破千元大關。全年零售額達到15404億元,同比增長24.7%。中國餐飲業已連續18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成為國際金融危機中逆勢上升的一個顯著行業。

    而同為“美食大國”的法國,餐飲業卻受全球金融危機衝擊嚴重。法國餐飲業第二大工會在今年4月發表公報説,2009年第一季度法國眾多餐飲企業營業額降幅超過10%。公報認為,由於需要節省開支,人們不得不減少外出就餐次數,導致法國餐館客流量減少。其中法式傳統餐廳,尤其是高級法式傳統餐廳,營業額下降最為嚴重。

    儘管現在全世界的投資機構都在縮減項目,中國餐飲業卻依然被看好。中國烹飪協會2009年發展報告顯示,2008年至今,風險投資與股民投入餐飲業的資金,據不完全統計已超過15億元。

    何以中國餐飲業在全球金融危機中風景獨好,尚缺乏專家分析。不過,2008年年底前程無憂網的一項調查顯示,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導致裁員危機,一些國內白領發現,“請戀人不如請老闆吃飯”,超過60%的人希望能通過與老闆套套近乎躲避裁員風,其中23%的個人或團隊準備或已經在規劃與老闆吃飯之事。

    有熱心網友還提供了一份“點菜攻略”:老闆失眠,禁忌辛辣和燒烤;老闆腸胃不佳,避免煎、炸、爆食物;老闆脫髮,那就少點肝啊、肉的……

    與網上流傳的已形成完整理論的“飯桌攻略”相比,這份“攻略”只是小菜一碟。那些動輒洋洋灑灑數萬字的理論包括:如何發出邀請,如何安排座次,如何點菜,如何寒暄,如何敬酒,如何喝酒,如何付賬……讓人不得不感嘆:這裡面也有大學問啊。

    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種“學問”,他們不理解,為什麼表達友情非要以請客喝酒的方式,甚至不惜自傷身體?為什麼要浪費那麼多時間在飯桌上?吃飯就是吃飯,為什麼要那麼複雜?

    這些人不理解的是,大部分時候,“吃”是具有社會功能的,它是一種具有親和力的社交方式,而且不同飯局還會有不同的規則。有人認為,學習並掌握這些規則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過程。

    2006年零點調查公司曾發佈一份《中國居民溝通指數》,該報告顯示,“飯局社交”仍是中國人最為普及的社交方式,選擇“聚餐”這種社交方式的人達到46%,比排在第二的“體育活動”整整高出33個百分點。

    小事小吃,大事大吃。人這一生,有無數飯局早就在排隊等你:滿月要喝滿月酒,考上大學會有謝師宴;第一次見面的男女要通過吃飯緩解尷尬,陞官進爵更要欣然享受下屬“誇官”;辦喜事不能不大吃大喝,辦喪事更得擺上幾桌;就算是失戀了、被炒魷魚了,最大的安慰也是:“走,喝酒去!”

    吃,聯繫著中國人的喜怒哀樂。人們種種強烈心態都會通過“大吃一頓”來宣泄,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記憶深刻。

    中國傳統的價值精神在飯桌上更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有人將飯桌文化總結為“禮”、“孝”、“德”、“教”。其核心就是“禮”,講究一種秩序和規範,比如坐席的方向、食具的排列、上菜的次序、菜品的象徵種種都體現著“禮”的精神。

    不懂得飯桌禮儀,也許就會辦不好事兒,甚至找不到“飯碗”。中新網曾報道,一些大學生求職面試都被安排到了飯桌上。浙江一家企業在招聘秘書崗位時就是這樣做的,這家企業表示,借助飯局會直接考察出考生的溝通能力、調節氣氛能力以及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錢鐘書就曾説,吃飯有許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聯絡感情、談生意經等等。社交的吃飯種類雖然複雜,性質極為簡單。把飯給有飯吃的人吃,那是請飯;自己有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那是賞面子。交際的微妙不外乎此。

    但飯局的意義太豐富,吃起來也就不那麼享受了。從飯局出來的人,要麼吃撐或大醉,要麼就是回家再煮泡麵。所以,雖然名義是吃,但意義卻不是飯。

    不過,也不要以為,在外就餐全是公款消費。央視國際一項調查顯示,比起“談公事”的飯局,更多人(62%)參加聚餐的最主要目的,還是“和老朋友聯絡感情”,這就少不得自己埋單了。

    一位網友説:“昨天我在家裏準備菜,請了5位同事來家裏各展廚技,很成功,感覺更有樂趣,同事之間的距離也更近了!”朋友、同學聚會等飯局,被公認為是最溫馨有趣,也最樂意參與的飯局。有人説這是因為這樣的飯局目的更單純。當然沒準兒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花的基本都是自己的錢,才會吃得如此節制、輕鬆。(黃衝)

更多精彩請點擊台灣網金融頻道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