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廈門6月16日電 (黃獻光 孫賢迅)“知識農民”﹑“新農場主”成為海峽論壇“兩岸未來科技型農民”研討會的熱詞,16日,160多名兩岸農業專家聚首廈門,圍繞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育未來科技型農民,共商對策措施。
第五屆海峽論壇 科技專家論壇的分會場,由中國農學會﹑福建省農學會﹑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科協閩臺科技交流中心﹑中華兩岸事務交流會主辦,福建省農學會海峽三農發展中心和廈門市農學會承辦。
來自海峽兩岸農林經濟專家,福建省市縣農政官員,農業科教機構專家,兩岸農業企業﹑農民組織負責人和職業農民,圍繞現代農業科技靠誰發展,如何讓農村青年留村務農,如何讓農民不再靠天吃飯,如何改變青年農民厭農情緒,農村科技服務綜合體如何建設等議題,見仁見智,縱論對策。
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執行長﹑原臺灣“農委會”主委孫明賢認為,培育未來科技型農民,是破解農民老齡化應對之策。基金會與福建省農科院等機構合作,共建海峽現代農業研究院,設址廈門,都市設施農業﹑現代生物種業﹑農用電子鼻等研發進展良好,但創新研發落實于生産,需要提高農民素質,而兩岸農民老齡化是制約因素,臺灣農民平均年齡六十二歲,問題更加突出,需要依靠培育科技型﹑職業化﹑組織化的農民來破解。
“破解未來誰來種田難題,必須把當農民作為職業,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和精緻農業,必須培養知識農民即新農場主。我們創辦的農場主學院,就是要把農民培養成種田經營的主人,把土地的原本價值歸還給農民,讓他們守住農業,而不是培養‘地主’,培訓期間必須讓農民賺到錢,才能頒發有營業執照的農場主學院畢業證書。”福建省農科院院長劉波告訴記者。
“我們在建寧﹑周寧﹑連城等5縣,率先探索農村科技服務綜合體的建設,開創‘科技+資本+商貿+農民’縣域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以農業物流綜合體﹑智慧農業博覽園﹑農業綜合實驗站為載體,打通農超對接和農産品網路銷售通道,構建縣域型農業服務業態,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劉波説。
“從投資大陸農業的切身體會看,大陸各級政府在基礎設施﹑産業配套﹑技術支援﹑品牌行銷等方面,支援臺灣農民創業園,讓我們臺商和當地農民都賺到錢,説明有效整合兩岸農業資源,深化互補合作,可以共創雙贏。”漳平市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副主任李志鴻認為。
16日還舉行2012年度關愛“三農”新聞人物評選頒獎,福建農林大學林佔熺獲得特別貢獻獎,福州市農科所陳雪金﹑首創漳平臺灣高山茶的臺商李志鴻等36人獲得創新獎﹑奉獻獎﹑公益獎和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