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1日下午4時許,在福州市郊區蓋山鎮陽岐村北鰲頭山東麓的嚴復墓前,一位身穿黑底白花上衣、神情肅穆的老奶奶正在恭敬、莊嚴地燒香祭拜。</P>
<P> 她就是現年85歲、臺灣著名社會活動家辜嚴倬雲,近代思想家、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嚴復的孫女,臺灣工商業領袖、“汪辜會談”發起人之一辜振甫之妻。她為人和善、平易近人,長期從事慈善事業,被人們親切地稱作“辜媽媽”。</P>
<P> <STRONG>謁陵祭先祖</STRONG></P>
<P> 辜媽媽曾幾次追尋先祖嚴復的足跡尋根。1998年,辜媽媽去北大瞻仰了嚴復像;2004年,在嚴復誕辰150週年之際,她回福州掃墓。時隔6年,辜媽媽再次返回故鄉,為祖父嚴復掃墓。</P>
<P> 此時,天上飄起了濛濛細雨,辜媽媽不辭旅途辛苦,又馬上趕往位於螺洲鎮的陳寶琛故居。陳寶琛是辜媽媽的外婆陳芷芳的兄長,曾為末代皇帝溥儀之師,學識淵博。其故居也稱“陳氏五樓”,包括滄趣樓、賜書樓、還讀樓、北望樓、晞樓,規模宏大,有魚池假山、庭院花園等,佔地面積4113平方米。</P>
<P> 行走于木質結構的庭院中,觀賞著雕檐綺戶的亭閣樓臺,領略著庭院深深的書卷氣息,辜媽媽開心地説:“今日看到我舅公的故居被保護得這麼好,真高興!華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們共同的財富。”</P>
<P> <STRONG>榕城憶舊事</STRONG></P>
<P> 憶起小時候的事情,辜媽媽侃侃而談:“雖然我12歲就離開福州,隨家人定居臺灣,但是小時候的事情記憶猶新。那時候我住在三坊七巷中的郎官巷,房屋均為木質結構。我們的家的墻壁和房頂上都是鏤空的雕花,非常漂亮,今天參觀舅公的故居,讓我憶起兒時家中的院落。家裏的書房堆滿了書、花園中的假山和池子是我們小孩子的天堂。郎官巷的門檻非常高,我跟妹妹每次過這個門檻時,必須整個人躺在門檻上面翻身過來才行。”</P>
<P> 辜媽媽回憶説,小時候外婆對她們姐妹管教得非常嚴格,她們的言行舉止都要符合外婆的要求。晚上睡覺前和早上起來,她們都要先給外婆請安;平時講話要輕聲輕語、不粗魯行事;與別人交往的時候,手腳要擺放得規規矩矩、衣服鞋帽都要整潔合身。“小時候被長輩管教得很苦,但是也確實從小便養成嚴格要求自己的好習慣,教育我自己的孩子時也更加嚴格,從不亂給他們零花錢!”</P>
<P> <STRONG>鼓山望海峽</STRONG></P>
<P> 22日,辜媽媽來到了福州鼓山,祭拜外公外婆林爾康、陳芷芳位於鼓山的陵墓。雨過天晴,煙霧繚繞的鼓山鳥語花香、風景宜人。談起思鄉之情,辜媽媽用濃濃的福州腔普通話説:“我是地道的福州人,吃著魚丸、肉燕長大,臺灣雖然也做肉燕,但總歸沒有家鄉的好!”</P>
<P> 小時候每年夏天,小倬雲都要隨著外婆、媽媽同兄弟姐妹們去鼓山避暑兩個月。因此昨日再遊鼓山,她覺得格外親切。辜媽媽坐在鼓山涌泉寺放生池邊的玉蘭樹下,嗅著寺廟裏百年玉蘭的幽香,回憶起了幼年時期給她番薯幹吃的大和尚:“他對我特別好,那時候山上寺院的和尚會自己種番薯、金針,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了。”“放生對於小孩子來説是一個節日!放生牛羊等牲畜的時候,還要在牛角上挂上紅布條。雖然是很小時候的事情,但是回憶起來恍如昨日,一切都歷歷在目。”</P>
<P> 望著在放生池中不停地吐著泡泡的烏龜,辜媽媽笑道:“小時候經常看外婆在放生池中放鱔魚,鱔魚是有靈性的生物,每每很多條被人家一籮筐地倒進水裏,還會遊回來向著放生的人一仰頭,再遊走。”談到這兒,她沉默了一會兒,這沉默中也許飽含著對家鄉的想念、也許浸透著對祖先的追憶、也許翻騰著年幼兒時在故里度過的快樂時光……</P>
<P> 佇立在鼓山之上,極目遠眺,閩江入海口若隱若現。辜媽媽飽含深情地説:“福州的對岸就是臺灣,福州是我的故鄉,臺灣是我長期生活的地方,但願兩岸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為炎黃子孫的未來奮鬥!” (福州日報記者 鄭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