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 評論反應第三屆

海峽論壇為何受歡迎? 臺灣記者眼中的海峽論壇

時間:2011-06-15 16:2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align="center"><a href="c_13930466_2.htm"><img id="{28767DA7-9679-4748-BF6F-B256B64ACE10}" title style="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alt hspace="0" align="center" border="0" sourcedescription sourcename src="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1-06/15/13930466_21n.jpg" /></a></p>
<p><font face="楷體_GB2312" color="#000080">&nbsp;&nbsp;&nbsp;&nbsp;6月11日,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在第三屆海峽論壇開幕式上。當日,第三屆海峽論壇在福建廈門會展中心開幕。逾萬名臺灣同胞跨海而來,與大陸鄉親如約相聚海西,共話民生,共商合作,共謀發展。 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font></p>
<p>  第三屆海峽論壇6月11日在廈門拉開大幕。這是一場迄今為止海峽兩岸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參與界別最廣泛的民間交流盛會,臺灣各界鄉親踴躍報名參與,參會總人數超過萬人。</p>
<p><font color="#0000ff"><strong>  民間性草根性</strong></font></p>
<p>  本屆海峽論壇,整個福建省都動了起來,除了廈門主會場,另設遍及福建9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的8個分會場。論壇大會下設16個子論壇,涵蓋青年、婦女、職工、科技、商會、海洋、金融、紅十字、百姓、郵政、中醫藥等領域,集中探討兩岸民眾普遍關心的民生議題。臺灣特色廟會、臺灣縣市推介、兩岸鄉鎮對接等活動,是本屆論壇適應臺灣基層民眾需求的特別安排。</p>
<p>  “民間性、草根性的定位非常好,論壇已成為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的大平臺”,“我們首次組團赴會,是學習之旅,我們對海峽論壇的成果高度期待。”臺灣屏東縣政府秘書長鍾家治評論道。 </p>
<p>  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李永萍表示,透過海峽論壇的交流,可以達到“理解加深,感情濃厚,不分彼此的效果”。她説,兩岸有交流、溝通,就會有開拓空間。</p>
<p>  臺灣中華文化經貿交流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春林説,這次要求來參加論壇的鄉親很多,但只能過來一部分,南部鄉親會多點。“臺灣南部民眾以前跟外界接觸較少,現在過來一看,感覺就是不一樣。”</p>
<p><font color="#0000ff"><strong>  關鍵詞:基層</strong></font></p>
<p>  作為兩岸民間交流盛會,“聚焦基層,共用成果”成為今年論壇的最強音。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6月12日在論壇大會上所説,今後,我們將繼續依靠基層、服務基層、造福基層。在制定和實施具體政策時,更多傾聽基層民眾的聲音,了解基層民眾的需求。</p>
<p>  中臺辦、國臺辦主任王毅在論壇大會上表示,“聚焦基層,共用成果”,是發展兩岸關係方針政策的重要內容,它已經在兩岸交流合作中取得可喜進展。</p>
<p>  據悉,今年第一季度,臺灣向大陸出口ECFA早收清單項目下的産品,金額同比增長26%,臺灣銷往大陸的農産品金額同比增長近58%。臺灣方面統計顯示,18項列入早收清單的臺灣農漁産品,未來3年的出口額將增長6倍以上。</p>
<p>  兩岸關係要繼續發展,民眾的認同度、參與度、滿意度是一項重要指標。民眾期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盼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這樣的願望合情合理,應該予以重視和響應。</p>
<p>  “基層”成為本屆論壇的關鍵詞。本次論壇一個特色板塊是兩岸民間信仰交流:鄭成功文化節、兩岸關帝文化旅遊節、媽祖文化活動周、兩岸大聖文化、客家風情節——定光佛文化節、陳靖姑文化節和閩臺佛教文化交流周……讓人們從中看到兩岸大交流、大融合、大發展的場景,展現了兩岸同胞的創造力和主人翁精神。因此,讓兩岸基層民眾唱大戲、唱好戲,也是兩岸關係更加繁榮的基礎之一。</p>
<p>  海峽論壇上,有普通話也有閩南話,能看到簡體字,也能看到繁體字,兩岸鄉親熱絡互動的場面隨處可見。3屆論壇越辦越紅火,而聚焦基層,定位民間,正成為論壇的核心,從而使兩岸交流增加新的活力,在兩岸民眾間搭起一座座心靈互通的橋梁。</p>
<p><font color="#0000ff"><strong>  延伸閱讀:臺灣記者眼中的海峽論壇</strong></font></p>
<p>  《中國時報》大陸中心記者林克倫:參加了3屆海峽論壇,前兩屆自己總在思索兩岸交流的“民間性、基層性”意義為何?中午的一場午宴,讓我有了些啟發,同在中華文化的底蘊下,臺灣出現“科技”版的霹靂布袋戲,大陸則推出了“變臉”版的掌中戲(布袋戲),兩岸基層民眾的草根創意,真是無窮無盡!</p>
<p>  《旺報》海西特派員洪肇君:在本次論壇上看到,從宗教信仰到姓氏族譜,在在顯示閩臺同源不可磨滅。不去談政治上的敏感話題,也要承認,臺灣人的祖源是在大陸,血脈之源是溯源的基礎,也是中國人的根本。</p>
<p>  中評社臺南特派員趙家麟:出了廈門機場上了計程車,在車上,我和司機自然地用閩南話交談起來。快速公路邊的石碑上刻寫著“成功大道”,噢!這裡一定與鄭成功有很深的淵源。在臺南,也有很多以“成功”命名之處,大學、中學、小學、道路,都有“成功”之名,首次來到廈門,感覺卻像還在臺灣、在臺南。(記者 王連偉)</p>
<p>&nbsp;</p>
分享到:
編輯: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