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15日報道 “閩南語電影是不是該局限在福建與臺灣?”昨日上午,以“探索兩岸電影交流的新思路與臺灣電影閩南語市場的開拓”為主題的第六屆海峽影視季兩岸電影座談會,在廈門日航酒店舉行。會上,兩岸電影界的嘉賓就兩岸電影的合作發展進行了熱烈交流。
現狀:臺灣電影在島內90%是挂掉的
臺灣知名導演朱延平在研討會一開始,就直言臺灣電影在臺灣“90%是挂掉的”。“我們從AC尼爾森那邊獲得的資訊發現,臺灣的觀影人口事實上是有成長的,但成長的年齡段都不是學生,而是35歲-40歲的男性,這些人當然是看商業片。”臺灣新晉導演李鼎嘆了一口氣,他舉了一個剛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
“我的新電影在上映前就已經預售了8000張的票,所以首映那天院線給我們開了10個大廳,都是非常好的時間場,結果第二天全都失落了。”李鼎説,院線看的是撕票數,因為觀影人數不理想,不到2個禮拜,就從可容納100人的大廳轉成了30人的小廳,因此即便是場場爆滿,投資成本也不可能回收了。
相比臺灣影片常遭遇票房80萬元新台幣不到就下線的窘境,大陸動輒上億的票房,則令包括李鼎、澎恰恰在內的臺灣新一代導演都很“眼紅”。“大陸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像《失戀33天》,同樣也是300萬投入的小成本文藝片,卻能賺回幾百上千倍的錢,所以我們一直在想,用任何的方法,只要能夠讓這部電影在大陸見光,你就有錢可以回收。”同樣遭遇票房滑鐵盧的澎恰恰,把話説得很直白。從知名主持人轉行當導演的澎恰恰,幾部電影拍下來的慘痛教訓,就是“夢很迷人,但現實很殘忍”,血本無歸的他,甚至想過自殺。
如今,不願意放棄電影夢的臺灣新一代電影人,開始把目光投向大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