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博宇作為講述者在海峽論壇十年故事匯上演講。(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台灣網6月11日訊 (記者 李寧)“最苦的時候,我甚至想過就算在天橋上貼膜,也要留在大陸發展。”在日前召開的“海論十年 精彩無限”海峽論壇十年故事匯上,講述者鄭博宇的一番話讓現場觀眾感觸良多。作為一名臺灣青年,他為何對大陸如此依戀?大陸有什麼吸引著他?本網記者為此專訪了鄭博宇。
用鄭博宇的話説,他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臺灣青年。他曾因登陸交流活動對北京一見鍾情,此後直到2015年才有機會與大陸“親密接觸”。那年,他因緣參加了第七屆海峽論壇,正是這次經歷,讓他對大陸的發展更具信心,並決定來大陸尋找機會。“大陸很多城市都可以讓人感受到它的發展,每一次來都感覺到這裡在變化,這是一個讓你感受到在往前走的地方。”也是在那一年,鄭博宇邁出了在大陸發展的第一步。
每個人在尋求事業發展的路上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鄭博宇也沒有得到厚愛,初到大陸發展的他並不順遂。臺企外派的工作沒有五險一金、正常休假,加上離家遠,沒有父母朋友在身邊,生病了也只能自己硬撐,但這一切並沒有讓他對大陸失去信心。回首那段經歷,鄭博宇感觸很深。他回憶,最苦的時候,甚至跟朋友説過就算在天橋上賣貼膜,他都想留下來。
作為一名臺灣青年,為何非要在大陸“死磕”?鄭博宇表示,那是他相信大陸對他未來肯定是有發展性的,咬牙切齒也希望撐過去。“你可以看到,在這裡賣貼膜都是可以維生的,另外我對我自己貼膜還蠻有信心。”他笑著説道。不過他轉念又説,話雖講的輕鬆,但事實上,“在天橋上賣貼膜”還真的想過,“那時候想,如果沒有工作了,找不到工作我該怎麼辦?”鄭博宇最後強調,他希望這個故事可以呈現勵志的一面。
後來,得到首鋼集團創業公社的邀請,鄭博宇成為集團首位臺灣人,負責為臺灣青年來大陸工作打造平臺。如今,作為北京創業公社港澳臺事業部總經理的他,生活開啟了預期以外的變化:從前多在幕後的他,完成了多場千人規模的演講、常年穿梭于兩岸分享經驗、認識了來自大江南北的朋友……
現在鄭博宇的生活與工作狀態跟以前截然不同,但他時常會回想初來大陸的那段日子。如果當時就回去了會怎麼樣?會不會跟一般年輕人一樣等待機會?或者做了一份薪資不高的工作就滿足了?“每次想到那個時候,再反過來想現在,我是一種特別感恩的心情”。鄭博宇深情説道。
今年2月,國臺辦、國家發改委等29個部門發佈了《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為臺灣民眾來大陸發展提供空前利好。對於政策的出臺,鄭博宇認為,31條給予臺灣人在大陸公平起步的機會,服務很多臺灣創業者。很多同等待遇的落實,讓本來就在大陸發展的年輕人可以做自己更想做的事情;對於還在觀望想要來大陸的人,則可以加強他們發展的信心,“31條讓人看到大陸的效率,從去年十九大到今年2月28號,短短不到4個月,牽頭了29個單位,做了一份這麼繁雜的對臺政策,很不容易,我們對於後續政策的落實會更有信心。”
談到目前兩岸間的差距,鄭博宇認為,兩岸經濟環境已經非常懸殊,就業環境造成了很多年輕人“用腳投票”。如果年輕人想要在有限的時間裏有更好的發展,一定要選擇更適合的落點,大陸正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好點,“人才西進是臺灣一個很大的趨勢,大部分臺灣年輕人很有想法,只是缺乏一個平臺。”鄭博宇説。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日前在海峽論壇開幕會致辭中表示,兩岸經濟聯繫密切、互補性強,擴大深化經濟合作、促進經濟融合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願意優先同臺灣企業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將認真落實《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在相關政策方面對臺企實行與大陸企業一視同仁的待遇。我們歡迎更多臺灣同胞參與到兩岸大交流中來,將認真落實惠及兩岸同胞的各項政策措施,擴大兩岸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尤其要為兩岸基層民眾、青年創業就業提供更多機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