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 第十屆 > 主題論壇 > 海論十年、精彩無限兩岸故事匯

臺灣規劃師在大陸共護“鄉愁”

時間:2018年06月05日 20:2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廈門6月5日電 題:臺灣規劃師在大陸共護“鄉愁”

  中新社記者 陳悅

  在廈門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李佩珍協助社區規劃、改造工作已經4年了。最令她欣慰的是,在幫助院前社日益成為美麗鄉村的同時,又和村民一起,盡最大努力延續、傳承著傳統,“守護著鄉愁”。

  “海論十年精彩無限”兩岸故事匯5日下午在廈門舉行,李佩珍從臺灣來到院前社的故事入選為30個優秀故事之一。

  李佩珍的“微信朋友圈”裏,記滿了她和廈門海滄青礁村村民溫馨互動的小故事:利用假期返臺的她,回到青礁村時,驚喜發現村民為她住所的院落裏裝上了石桌、石椅和水龍頭;結束了一天忙碌的她,又在院落裏和村民納涼、吃烤魚,雖然碰上不期而遇的大雨,讓烤魚變成了“水煮魚”,大家還是撐著傘大快朵頤。

  4年前,李佩珍是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的規劃師,應海滄區民政局邀請來到院前社。4年後,在臺灣有著多年參與社區改造經驗的李佩珍已經在院前社紮下根來。

  她説,在院前社,她不但看到村民自發改造自己生活環境的動力,也看到大陸官員極具主動性,跟著村民一起參與到改造中,這讓她“可以看到對未來的憧憬”。

  當時,村裏為了社區改造的工程,辦起了食堂。李佩珍看準餐桌是和村民“博感情”最好的場所,“因為,吃飯是人最放鬆的時候”。她在食堂裏和村民一起吃飯,利用吃飯時間和村民交流。最終,這位“接地氣”的臺灣專家,贏得了村民們的喜愛。

  2014年受聘協助院前社規劃改造的一年任務到期後,李佩珍申請延期,最後乾脆留了下來。李佩珍説,自己如今每年大多數時間都呆在村子裏,有時回臺北,“會不適應那裏的喧鬧”。

  4年來,通過官方和村民的“共同締造”,院前社已經完全展現不一樣的風貌。李佩珍説,在社區改造過程中,不能只追求“新”而拋棄“舊”。

  如今,擺在李佩珍住處院子裏的石桌,就是村民陳俊雄外婆家的舊物品。陳俊雄還記得,自己就是在這石桌上“從五歲睡到長大”。

  “這些舊物品都是歷史的痕跡,都帶著故事。”李佩珍説,“如果一個村莊裏,沒有了可以説故事的東西,這還叫‘家’嗎?”

  因此,在村莊改造過程中,李佩珍和村民們很注重發揮舊物品的功用。像過去村民放油放米的米缸,隨著時代變遷,早已失去作用,而李佩珍和村民們將它改造為花壇或園林景觀中的蓄水用品等。同樣,有些老厝(閩南語,意為“房子”),“沒有淋浴、洗手間,沒法住宿了”,李佩珍和村民們又將它改造為社區書院或小朋友放學後活動的“四點鐘學堂”。

  李佩珍説,這不僅僅是要傳承“生活”,也是發揮中華文化“惜物”的傳統。

  李佩珍還和村民訪問村中老一輩,找到舊的水源地,恢復村落舊的水系溪流。她説,這些都是村莊的“記憶”,只有這樣才是“適合院前的設計”。

  李佩珍説,雖然院前社打出了知名度,休閒産業獲得很大發展,但村民們並沒有全部從事商業,或靠出租房産收房租,“(很多)原先在種菜的,依然很努力在種菜”“大家找對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去做”。

  她很欣慰,院前社得到“守護”的不僅僅是“舊物”,還有一座村莊的“理想狀態”。

  李佩珍説,在院前社,雖然一路做起來“很辛苦很累”,但她和村民們有著“一家人的氛圍”,也看到夢想在實現,這種生活“很對味”。(完)

【編輯 王亞靜】
論壇資料

論壇日曆(6.5-6.11)活動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