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民俗踩街活動中的哪吒鼓。</p>
<p> 民俗踩街活動中的鄭家軍旗隊。</p>
<p> 民俗踩街活動中的木屐舞。</p>
<p> 民俗踩街活動中的大開道。</p>
<p> 昨日,第三屆鄭成功文化節在鴻山公園延平郡王祠舉行,這是獻舞儀式。</p>
<p> 兩岸主祭獻花。</p>
<p> 臺灣主祭獻祭文。</p>
<p> 昨日下午的民俗踩街活動。</p>
<p> 昨日,第三屆鄭成功文化節在鴻山公園延平郡王祠舉行。(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王協雲)</p>
<p> 民俗踩街活動在鷺江道進行。</p>
<p> 民俗踩街活動吸引市民和遊客。</p>
<p> 來自臺灣的布袋木偶在踩街活動中。</p>
<p>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林其煌 張蔚)第三屆鄭成功文化節昨日正式開幕。海峽兩岸1000多名民眾齊聚美麗的鴻山之巔,遵循古禮舉行頌典儀式,共同緬懷海峽兩岸共同的民族英雄鄭成功。</p>
<p> 鼓聲回蕩,炮聲隆隆。15時30分,來自海峽兩岸的2名主祭人、12名陪祭人、40名同祭人身著倣古長袍,向民族英雄鄭成功致敬。獻祭分為初獻、再獻、終獻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分別由主祭人獻鮮果、獻香茗、獻樂舞。</p>
<p> 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民革中央副主席鄭建邦,國臺辦主任助理龍明彪,文化部港澳臺辦副主任于■,福建省文化廳廳長宋閩旺,福建省旅遊局副局長陳揚標,市政協主席陳修茂,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徐模,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金興,副市長臧傑斌,金門縣民意代表機構負責人王再生和思明區委書記張燦民、人大常委會主任許躍生、政協主席江韻蘭等出席了開幕式及頌典儀式。厲無畏宣佈第三屆鄭成功文化節開幕。</p>
<p> 張燦民主持了開幕式。他表示,本屆鄭成功文化節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支援和兩岸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和增進交流合作搭建了新的平臺。</p>
<p> 據了解,這次頌典的主祭人是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鄭家麟和臺南鄭氏宗親會理事長鄭榮華。陪祭人和同祭人是來自臺灣、廈門、泉州、南平等地的信眾。</p>
<p> 來自臺灣的全臺奉祀鄭成功聯合會、全臺各地鄭氏宗親會代表,以及臺灣新北、臺中、高雄、臺南、新竹、苗栗、金門等地8所高校、16個民間團體、25個團組和在廈臺商、臺生、臺胞共1000余名各界代表也參加了昨日的活動。</p>
<p> 除了昨日的頌典儀式,本屆“鄭成功文化節”作為海峽論壇的配套活動之一,以“成功從這裡啟航”為主題。除了盛大的鄭成功頌典外,還將舉行鄭成功文化論壇、臺灣嘉賓體驗“成功之旅”、臺灣文藝團體精彩演出、“成功一博”博餅活動等。</p>
<p> 本屆“鄭成功文化節”由文化部、國臺辦作為指導單位,廈門市政府主辦,廈門市思明區政府、廈門市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廈門市旅遊局共同承辦,國臺辦《兩岸關係》雜誌社、廈門市兩岸交流協會、臺南市文化協會、全臺奉祀鄭成功聯合會等單位共同協辦。</p>
<p> 【聲音】</p>
<p> 歷史情緣</p>
<p> 使我們緊密交流</p>
<p> 臺南市安平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金安:我所居住及服務的臺南安平區,是當年鄭成功開發臺灣的行政所在,也是臺灣發展的源頭。如同今天我們辦活動的思明區,源於鄭成功在廈門島設立的思明州,也是鄭成功在福建的行政指揮中心。我們臺南的安平跟與廈門的思明兩地,都是鄭成功命名的,這樣的歷史情緣使我們今天能在文化上緊密地交流,更是我連續三年來廈門參加這個活動的主要原因。</p>
<p> 300年前,鄭成功驅逐荷蘭人開發臺灣,使臺灣傳承了豐富的中華文化,臺南市有許多古跡、文化,見證了這一段歷史,因此為了推動城市的觀光旅遊與各項發展,臺南市政府于2001年開始舉辦鄭成功文化節,同時廈門有著更多與鄭成功相關的文物史跡,連續三年舉辦鄭成功文化節也有了豐碩的成果,使兩岸同胞對鄭成功的歷史有更多的理解與認同,成為彼此互助互信共創雙贏的有利紐帶。</p>
<p> 【精彩點擊】</p>
<p> 臺灣超大布袋戲吸睛</p>
<p> 本報訊(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張蔚)昨日上午的白鷺洲音樂噴泉廣場一片歡騰,來自海峽兩岸的10多個精彩的民俗表演團隊輪番上陣,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一場異彩紛呈的演出。這是鄭成功文化節的配套活動——臺灣文藝團體巡演及民俗展演活動。</p>
<p> 藤牌軍陣頭、鄭家軍旗隊、宋江陣、哪吒鼓、安平戰勝鼓、高山族舞蹈“手拉手”……一個個精彩的節目讓圍觀的群眾頻頻鼓掌歡呼。“很精彩。”帶著孩子來看演出的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沒有看過這些民俗演出的女兒覺得新鮮,“聽説下午有踩街,我還打算帶家人去看看。”</p>
<p> 來自臺灣的王藝明布袋戲無疑是昨日演出中最大的亮點。團員們站在布幕之後,只伸出兩隻手進行演出。一個個超大的木偶在團員們的手裏頓時有了靈氣,變身“正義的使者”或是“武術之人”,忽而舞關刀,忽而打醉拳。團長王藝明則一個人包辦所有角色的對白及唸白,還兼唱主題曲,精湛的演出及熟悉的鄉音讓現場氣氛十分高漲。</p>
<p> “到了廈門,大家發現這裡的生活習慣、文化都和臺灣很接近,我們大家都沒有異鄉的感覺。”從事布袋戲演出40多年的王藝明告訴記者,團員們大多是第一次到廈門演出,大家都很珍惜這次機會,行前都做了精心的準備,希望把最精彩的演出奉獻給廈門的觀眾。</p>
<p> 錯過了昨日上午演出的市民別著急,今晚7:30,在思明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中心——蓮花影劇院還將舉行臺灣文藝團體室內專場演出。<br />
<br />
</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臺灣孩子講述兩岸情</p>
<p>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張蔚)昨日上午,在臺灣文藝團體巡演及民俗展演活動中,來自臺灣的三名小朋友也登臺演講,用孩子們純真的視角講述發生在兩岸之間的情誼。</p>
<p> 來自瑞景小學六年級的顏宜婷小朋友昨日剛剛參加完小學畢業考。在昨日的活動現場她為市民和遊客聲情並茂做了《小小棒球 情牽兩岸》的演講。“瑞景小學的少兒棒球隊經常與臺灣的少兒棒球隊進行交流,我感受很深,就寫了一篇演講稿,與大家分享。”顏宜婷説。為了給女兒打氣,顏宜婷的爸爸媽媽昨日也陪著她來到活動現場。“她很獨立,雖然年紀小,已經能夠自己回到臺灣的家。”媽媽告訴記者,宜婷從小就在廈門長大,對廈門的感情很深。</p>
<p> 廈門第二實驗小學臺籍學生林莉婷的演講題目是《我愛美麗的筼筜湖》。小莉婷講述了她在廈門生活的感受,以及對這座城市態度的轉變。“從剛到廈門時的不以為然,到現在的充滿喜愛。”小莉婷的演講打動了現場許多觀眾,大家紛紛為她鼓掌。“歡迎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到廈門定居,希望海峽兩岸永遠不分家。”</p>
<p> 300多孩子</p>
<p> 手繪兩岸文化</p>
<p>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張陽)龍舟賽、包粽子、風獅爺……昨日上午,331名孩子在白鷺洲音樂噴泉廣場以“兩岸文化傳承”為主題用手中的畫筆進行現場繪畫。</p>
<p> 從早上8點開始,一張張空白的畫紙就在孩子們的畫筆下,展現出五顏六色的圖案。有的體現兩岸的文化交流,有的展示兩岸民俗民風,一張張充滿童趣的圖畫充分展示了孩子們美好的童心世界。</p>
<p> “端午節剛剛過去,我想通過龍舟賽來展示兩岸人民的友誼。”華僑中學初一學生駱天祺自己構思,畫了一場在兩岸小朋友之間舉行的龍舟賽。廈門外國語附屬小學的陳彥臻則在畫紙上畫下了鄭成功雕像、臺北101大樓等兩岸的元素,她説,“這都是兩岸的標誌性建築。”</p>
<p> 在活動現場還展示了親子手抄報、優秀徵文作品比賽的優秀作品。其中親子手抄報是在收到來自全區中小學選送的由學生與家長共同設計的優秀手抄報作品580份中經專家評比後的獲獎優秀作品。優秀徵文作品是在各校從26000多篇的基礎稿件中擇優推薦的。<br />
<br />
</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現場</p>
<p> 1.2公里踩街</p>
<p> 吸引上萬市民</p>
<p>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林其煌 張蔚)栩栩如生的臺灣布袋木偶、威武雄壯的鄭成功藤牌軍陣、剛勁有力的宋江陣、熱情奔放的高山族舞、俏皮有趣的木屐舞……昨日下午,鷺江之畔再度上演閩臺民俗“陣頭”嘉年華踩街活動,10個表演方陣組成浩浩蕩蕩的踩街長龍,為市民獻上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民間藝術表演。</p>
<p> 閩臺民俗“陣頭”嘉年華踩街活動是第三屆鄭成功文化節的精彩組成部分。表演方陣傾情演出,再現閩臺文化悠久歷史、豐富內涵和宏大陣容,共同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p>
<p> 藤牌軍陣、宋江陣、鄭家軍旗隊、哪吒鼓、木屐舞、安平戰勝鼓、高山舞蹈族……方陣所到之處,引來觀眾的陣陣喝彩。臺灣王藝明布袋戲的團員們舉著一個個木偶,邊走邊演,還不時與路旁的觀眾進行互動,吸引了許多市民和遊客。</p>
<p> 來自溫州的遊客方先生與家人一起站在路邊看演出。看到臺灣的布袋木偶方陣時,方先生趕緊拿起相機拍照留念。“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精彩的木偶表演。臺灣的木偶很特別,做工特別精細,人物很傳神,配樂也很時尚。”方先生説。</p>
<p> 昨日下午的鷺江道兩側擠滿了前來觀看踩街表演的市民。短短一個半小時,表演方陣從鷺江道旅遊客運碼頭出發,沿著鷺江道、輪渡沿街表演,一路載歌載舞,一直到與鄭成功雕像相對的海軍碼頭結束。</p>
<p> 市領導陳修茂、徐模、臧傑斌和思明區四套班子領導饒有興致地觀看了踩街。</p>
<p> 【特色方陣】</p>
<p> 鄭成功藤牌軍陣</p>
<p> 這一陣頭的表演生動再現300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所帶領操練的特種部隊——藤牌軍的英姿。藤牌軍手中所持的使用藤做的盾牌,因為攜帶及使用方便,而且利於涉水,鄭成功的部屬,無論官、兵,人人都善用藤牌,通常藤牌之數量是與神機銃器相等。作戰時用藤牌擋住了清軍的弓箭,滾地至敵陣,砍馬劈敵,因此懂得使用藤牌者,勇往無敵,十可擋百。</p>
<p> 哪吒鼓</p>
<p> 隨著鄭成功收復臺灣,將士、移民把哪吒鼓的演唱也流傳至臺灣,在臺灣地區叫“法仔鼓”,她是以閩南語為吟唱方式,融合了古閩越族原生態的表演儀式,隊員們都打赤腳,側身屈膝行禹步。昨日表演的是兩陣“咬旗對鼓”,既古樸又和諧,氣氛粗獷熱烈,規模恢宏壯觀。</p>
<p> 鄭家軍旗隊</p>
<p> 23名身著當年鄭成功軍隊士兵的服裝,手持五米長的紅色“鄭”字軍旗。在發令員的統一指揮下,通過集、散、跑等形式變換隊形,鏗鏘、雄壯的音樂,獵獵紅旗,體現出鄭成功軍隊英勇頑強、所向披靡的氣概。據了解,濱海街道組建的鄭家軍旗隊,專門從曾厝垵社區挑選了23名年輕人,他們利用週末進行排練,力爭在表演中體現陽剛之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