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促會組織海內外媒體赴雲南迪慶藏區考察(圖)
 
 
來源:中國統促會網      日期:2012-07-26 15:42

 

  7月13日至16日,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組織部分海外華文媒體和中央媒體走進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考察採訪雲南藏胞的新農村和企業建設,藏傳文化和佛教的傳承與發展,感受雲南藏區的日新月異變化。四天來,大家在迪慶藏區,收穫了驚喜、感動,也有遺憾、留戀……“民族情,神山綠,俯拾皆是。”離開“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時,菲律賓《世界日報》記者范宗鼎記錄下這樣的心情。

  在每一個採訪點,人剛下車,就有潔白的哈達獻上;座談餐敘時,藏族同胞載歌載舞,讓記者們很快融入環境中,與藏胞們一起手拉手跳起舞,大聲呼喚:“呀嗦,呀嗦,呀呀嗦。”(藏語好之意)。去年參加過中國統促會組織的西藏採訪團的海外記者表示,當時就非常震撼。如果明年還有機會,希望還能到藏區採訪。“藏傳佛教的博大精深,藏族同胞的熱情和豪邁都深深吸引和感染著我。”

  記者們走進香格里拉縣尼西鄉幸福村藏民謝超的家,房檐窗框繪著綺麗細緻的圖樣,雕花繁複的藏式傢具上擺放著現代電器,二樓陽臺上滿滿摞著的玉米,在高原陽光的照射下如同金子般耀目。謝超家裏祖孫三代共6口人。他從鐵路扳道工的崗位上退休後,一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因為來香格里拉的遊客越來越多,兒子也買了一輛車專門拉客。謝超告訴記者,算上各種對藏民的補貼,一年家庭總收入約8萬餘元,這個生活水準在當地算中等。知道有客人來,謝超12歲的孫子扎史七林和9歲的孫女央金拉姆特意換上民族盛裝迎接。兩個孩子現在都享受免費上學的補貼。他們和家人説藏語,和記者説漢語,在兩種語言間“轉換自如”。比利時《華商時報》社長羅玉宏説,雖然以前也從一些報道中得知藏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親眼所見比想像還要好。

記者採訪迪慶香格里拉縣尼西鄉幸福村村民謝超一家

  “獨克宗古城四方城廣場,晚9時30分,剛剛入夜,藏族姑娘清澈的歌聲浸透了每個人的身體。裹著少數民族衣裙的少女,穿著牛仔褲的漢族大學生,一同踏著藏族民謠的步點,舞動星空”。這場偶遇成為隨行記者四天來最感動的一幕。記者找路邊餐廳要了紙筆,趴在櫃檯上寫下了這段文字。像這樣打動心靈的場景,藏區實在是太多。

  巴拉格宗大峽谷是迪慶藏區的知名景點。在巴拉格宗大峽谷的採訪中,記者們常常聽到當地的政府幹部和村民提起一個名字——斯那定珠。斯那定珠,一個從大山深處走出的藏族漢子,在外發展後又回歸故里。他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對巴拉格宗景區投資開發建設,修起了連接外界的柏油路,也打通了沿途村莊的致富之路。看到巴拉格宗大峽谷山青水綠,藏民們做起包車、租馬、租民族服裝、賣旅遊商品等各種生意,葡萄牙《葡新報/華週刊》社長馬麗梅非常有感觸。“保護原生態不等於落後閉塞,巴拉格宗的開發就是成功案例。”馬麗梅特別買了收錄《回歸巴拉格宗》一歌的當地藏族歌手專輯。“讓歌聲傳遞出他們的心聲,我的家人和朋友一定都非常喜歡。”

  《迪慶日報》是迪慶藏區的唯一一家漢文和藏文報紙。記者們在與《迪慶日報》報社的同行們互動的過程中,美國《僑報》副總編輯盧仲維特別關注迪慶日報的網站新聞,“網路無弗界,海外華人也能從這個渠道了解到迪慶的日常動態”。

記者們在《迪慶日報》社參觀

考察團成員與《迪慶日報》社工作人員交流

  通過實地走訪,記者們對雲南迪慶藏區的情況有了親身體驗,並思考著海外華文媒體的責任。法國《華人街》報記者魯佳表示,法國一些媒體對藏區的報道非常片面,往往照搬達賴喇集團的一些不實言論,因此一些法國民眾也常有“藏族宗教文化被湮沒”的誤解。羅玉宏表示,海外華文媒體要做藏區真實生活的海外“傳聲筒”,通過華人社區的影響力鼓勵更多的海外民眾到藏區走走、看看,通過民間交流等多種渠道,讓中國關於藏區的脫貧、生態保護和文化政策更為外界所知。

考察藏龍生物開發有限公司

考察雲南佛學院迪慶藏傳佛教分院

 
編輯: 普燕    
  查看/發表評論
 
  友情連結 外交部 中共中央統戰部 國務院臺辦 國務院僑辦 國務院港澳辦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中國僑網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 中國僑聯 中華海外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