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畔再議“黃埔精神”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期:2012-07-09 14:15

 

  圖為與會黃埔後代在上海參觀淞滬抗戰紀念館。

  7月7日,來自海峽兩岸的黃埔校友、親屬和學者共200余人匯聚上海,參加第三屆“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他們有的是黃埔畢業的耄耋老人,更多的是國共兩黨黃埔人的後代。記者看到,黃埔後人在小雨中相攜著參觀淞滬抗戰紀念館,陳毅之子陳小魯與張靈甫之子張道宇自然地握手交談,臺灣退役將領上臺高歌一曲……走過歷史煙雲,大家相聚黃浦江畔,共話兩岸和平發展,意義不同尋常。

  “黃埔情”傳二代

  兩岸重啟交流大門後,散居的黃埔校友聯繫加強,據了解,僅上海市黃埔同學會近年來就接待臺灣和海外校友4000多人次。

  2010年5月, 由臺灣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等發起的“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在臺北舉行,主旨是以“黃埔精神”為紐帶,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去年的第二屆論壇在北京舉辦。

  在周恩來侄女周秉德看來,三屆的論壇把黃埔情激發得愈發緊密,她説:“大家在一起聊得挺深,也能互相理解。”

  為舉辦論壇忙前忙後的香港地區全國政協委員胡葆琳説,看到這麼多國共兩黨知名黃埔師生的後人在一起把酒言歡,感到十分欣慰。“論壇的連續舉辦,顯示了黃埔精神的強大凝聚力和生命力。”

  對此,臺灣退役將領李貴發很有同感。他説,黃埔前期老將逐漸凋零,他們的子孫卻在善意地相互往來,經常聯誼,為父祖輩相互間曾經有過的爭端彌補遺憾。他期盼黃埔的新生軍,能做兩岸關係的潤滑劑。 

  專程從洛杉磯趕來的劉偉民先生,是黃埔六期生劉放吾將軍之子。其父曾率中國遠征軍新38師113團,在緬甸擊潰日軍,解救英軍7000多人,創造了抗戰史上輝煌的仁安羌大捷。劉偉民説,過去黃埔師生曾兵戎相見,但最終並沒有影響到我們黃埔後人的感情。記得年前對外友協李小林會長(李先念之女)到訪洛杉磯,我邀請許多國民黨名將的後代一起交流,大家從抗戰談到內戰,談到今天的海峽兩岸,非常坦誠,最後李會長感嘆:當年父輩的理念或許不同,但我們後輩如果團結一致,就會到處受人尊重。

  解讀“黃埔精神”

  7月7日一天的論壇發言,大家撫今追昔,暢所欲言。播放大型紀錄片《黃埔軍校》片段,更激發了共同記憶,發言者語不能收。

  郭沫若的女兒郭平英,回憶了父親在1937年8月淞滬會戰時的經歷。他受前線指揮官陳誠等的邀請,到硝煙瀰漫的寶山、浦東進行戰地採訪。今天再讀他的詩文,還是激動人心。淞滬會戰中,眾多黃埔出身的軍官們身先士卒,血染松江,多麼悲壯!

  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家可毀,血可流,唯有民族不可亡!這是包括黃埔官兵在內的中國軍人的共同信念。論壇上,20位發言嘉賓的話題,自然地圍繞不同時代情境下的“黃埔精神”展開。

  94歲高齡、人稱“許老爹”的許歷農認為,黃埔精神是犧牲精神、負責精神、團結精神。

  徐向前元帥之子徐小岩言簡意賅:我理解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叫做“兩不、兩愛”——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加起來就是一種奉獻的精神。

  聶榮臻之女聶力認為,完成老一輩未完成的願望,實現海峽兩岸早日統一,傳承老一代黃埔人的黃埔思想,是作為黃埔後人對黃埔精神的解讀。

  許歷農在講話中坦言,目前兩岸之間“確有若干矛盾”,但也有更多共同利益。“這些矛盾差異不必去糾纏不清,共同的利益當鬚髮揚光大。盼望兩岸共同努力,追求進步,達到能相互接納的水準。時機是可變的,兩岸必須有所作為,經營創造。”

  與會多位退役將領談到,近幾年,世界在熱議中國的發展,要在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裏成功崛起,中國需要樹立一種剛韌強健的民族精神。當年黃埔軍校把“陞官發財請往別處,貪生怕死莫入斯門”刻在校門,黃埔師生把“投身革命、為民先鋒”引為人生光榮,這種精神也是現在我們國民需要的。

  新黨主席郁慕明説:談“黃埔精神”的精髓是傳承、發揚。傳承就是一代一代地延續下來,向下紮根;發揚就是秉持“親愛精誠”的黃埔校訓,向外擴展。黃埔一期生鄭洞國之孫鄭建邦也説,黃埔精神只有開始,沒有終結。

  葉劍英之女葉向真表示:抗戰中,中國人民為保衛山河可以不分黨派、地域,現在我們的領土也受到外國的覬覦,我認為,黨派的分歧再怎麼樣,也大不過國家的共同利益。希望兩岸中國人,為捍衛國土達成共識,不分彼此互相支援。

  全國政協委員樂美真説,兩岸同屬一中,確立了這一點,雙方可求同存異,尋找兩岸的交集,在交集點上可做很多事情,這需要有智慧。

 
編輯: 普燕    
  查看/發表評論
 
  友情連結 外交部 中共中央統戰部 國務院臺辦 國務院僑辦 國務院港澳辦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中國僑網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 中國僑聯 中華海外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