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華人社區中心無償服務僑胞 成華人之家
 
 
來源:中國新聞網      日期:2012-10-09 16:03

 

  倫敦華人社區中心打出“文化牌”,開設了國畫班、中國器樂班等。這些中國的傳統文化瑰寶,對於久居異國的華人和當地的英國人或者外國人都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新歐華報 攝

  中新網倫敦10月9日電 據英國《新歐華報》報道,倫敦華人社區中心致力於保持和發展社區服務與活動,以滿足不斷增長和變化的倫敦及全英華人身心需要。風雨飄揚中屹立32年,倫敦華人社區中心愈戰愈勇,爭取得更大場地,今年遷移至裏斯特坊新址,邁入新里程碑。

  走進華人社區中心的新址,乾淨的環境,寬敞明亮的活動中心,佈告欄裏貼滿了各種活動課程通知。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興趣班學員們專注的神情,讓新的華人社區中心充滿新的氣象。

  始創華人之家,無償服務僑胞

  倫敦華人社區中心於1980年由劉錫棠博士創立,是英國第一家華人社區中心。當時,劉博士在尤斯頓中文學校當志願教師,經常會碰到中國家長向他諮詢各種問題,或是請他做翻譯學校、地區政府和醫生的來信,他很快意識到了英國華人不斷增長的服務需求。這時,一個真正服務於華人的自己管理的社區中心應運而生。

  就這樣,在劉博士的努力下,在倫敦的唐人街開設了英國華人社區中心,並在過去30年來一直為在倫敦甚至英國的華人免費提供語言翻譯、福利申請、健康諮詢等各種服務。

  社區中心成立的第一年,共收到來自全英各地的求助達1000人次。到今天為止,中心已為超過40,000人提供了諮詢和援助,被認為是倫敦甚至英國華人的重要資源和服務中心。

  隨著越來越多的華人來到英國,社區中心小小的地方已經不能滿足辦公的需求。於是,社區中心搬入了另一處辦公地點,但是這個地方需要支付高昂的租金,對於本就不寬裕的社區中心無疑負擔更重了,好在今年上半年搬到了現在的地方,“新的地方時20年免租,讓我們的負擔減輕了很多。”社區中心經理馮兆熊高興地説。

  而談到如何能搬到新址,馮經理説:“當初這棟大樓是要建一個賭場,按照英國法律如果你要經營賭場必須要有經營牌照,而且政府規定這類場所必須要有回報社會或者對當地社區有所貢獻,我們聽到這個消息立即就與賭場的負責人聯繫,希望他們能夠幫助我們,這樣雙方一拍即合,他們免費提供場地,我們幫他完成義務,有助於他們拿到牌照,一舉兩得。”

  慈善持久戰,籌款自更生

  和很多慈善團體一樣,華人社區中心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短缺。“前幾年經濟好的時候,政府的撥款還是可以維持中心的日常運轉,但是這幾年經濟不景氣,政府的撥款已經削減了不少,光靠政府支援是不行的。”馮經理説。

  馮經理介紹,現在華人社區中心正在慢慢摸索更多新的籌款方式。現在中心建立了一個“aiyaah.com”的門戶網站,這是一個華人社區網路籌款平臺中心通過這個網站,把華人社區中心的文化和社會活動發佈到網上,並聚合英國華人社區感興趣的內容。同時,將網站作為一個資訊交流平臺,收錄英國華人社區商業和社區組織名錄,將華人企業在這裡溝通資訊,建立聯繫,並定期組織或者發佈活動通告。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將“aiyaah.com”打造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臺,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成為所有華人企業和社區團體的合作夥伴,從而吸取更多的資金幫助,以保障社區中心在資金困難時的運營。

  除了網路平臺,華人社區中心也積極打出“文化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引力,為中心發展助力,社區中心現在開設了國畫班、中國器樂班、中文班和烹飪課。這些中國的傳統文化瑰寶,對於久居異國的華人和當地的英國人或者外國人都有著強烈的吸引力,現在每天都有人來到華人社區中心諮詢如何參加這些學習班。學費不貴,因此並不是很大一筆收入,但是只要學的人越來越多,這也將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資金來源。

  同時,每逢大型的中國傳統佳節慶祝活動,華人社區中心都會在那裏擺上一個小攤位,出售一些傳統的中國工藝品,雖然錢不多,但是積少成多,一點點的夯實中心的基礎。

  此外,華人社區中心還非常懂得利用社會關係來幫助籌款。馮經理説,去年他組織了一場“卡拉OK慈善籌款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們找了很多當地有影響力的華人代表,讓他們上臺唱歌,贊助嘉賓也可以點歌,活動最後籌集到了20,000英鎊的善款。”馮經理説。

  凝力聚華心,甘為孺子牛

  在西方國家,對於做志願者服務社會有著很好的社會氛圍和歷史傳統。久居在此的華人也同樣深受感染,積極投身志願活動。

  同樣在華人社區中心,志願者也是重要的生力軍。目前,華人社區中心有超過60名志願者,每年貢獻超過9,000小時的服務,這些志願者服務於中心的各個項目,包括舉辦英語班和普通話班,籌款活動,輔導青少年和老年午餐會。馮經理談起這些志願者也是讚不絕口。“真的很感謝他們所作的一切,特別是在目前資金困難、人手缺乏的情況下,他們的加入讓我們倍感欣慰。”

  Rosemary在華人社區中心做了很多年的志願者,她對這裡有著很深的感情。“當初我的孩子們都長大了,生活一下子空閒了,我希望能做一些事情既能幫助別人,也可以充實自己。”Rosemary這樣説她來這裡的原因。在社區中心服務的日子裏,她主要是幫助這裡的老人們做諮詢服務,幫他們解決生活上的一些困難。工作很瑣碎,但是卻很充實,Rosemary説:“在這裡我不只是服務別人,我自己也覺得收穫很多,在這裡認識了很多人,大家在一起時間長了,大家就成為了朋友。而且還可以參加一些興趣班,豐富自己的生活。”

  其實,像Rosemary這樣的志願者還有很多,更重要的是這只隊伍裏面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面孔。他們不計回報,無私奉獻,支援社區中心的發展。馮經理希望能夠有更多來自不同生活和文化背景的朋友加入志願者團隊,相信這樣會為社區中心的發展帶來新的氣象。

  老驥有所養,垂髫樂宜學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的義務。但是,在西方子女通常在成年後都離家獨立,與家庭的聯繫並不是很密切,也沒有贍養老人的意識。老一輩的華人都還保留著這個傳統,但是那些從小在英國長大的中國孩子,由於從小接受的是西方的思想理念,因此他們贍養父母的意識也很淡薄。

  現在子女長大了,都離開了父母獨自生活。父母們終於落得清閒,但是也多了一份寂寞。尤其是那些喪偶的老人,因為語言和身體原因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對象,生活更是孤獨。

  但是,他們卻在華人社區中心找到了心靈棲息地。因為華人社區中心非常關注長者的生存狀況和心理健康發展。中心開設了的國樂班吸引了很多老年朋友的參與,老人們在這裡不僅能學到一些有趣的知識,還可以認識一些同齡的朋友,大家聊聊天,話家常,交流學習感受,生活上有什麼困難大家幫忙想辦法。這樣不僅充實了生活,更是放鬆心情,讓原本空虛的內心變得充實。

  在社區中心教國畫的蘇老師多年來前倫敦辦畫展,她來到當時的華人社區中心看看有沒有文化交流項目,當時的中心負責人説:“那就請您在這裡開個國畫班吧。”這一開就是15年,她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而最讓她感動的就是學生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有一個學生跟了蘇老師學了13年的國畫。

  學習二胡的黃女士説,她一直都非常喜歡中國古典音樂,以前因為工作繁忙沒時間好好學習,現在退休,她決定要好好發展自己的興趣,而華人社區中心剛剛為她創造了這個機會,讓她的退休生活更加精彩。

  除了關注老年人發展,華人社區中心也對年輕一代也關愛有加。社區開設的傳統文化興趣課程都是對年輕人開放。同時,社區的青少年俱樂部還會在暑假開設“暑期青少年計劃”,開展體育、旅遊等活動。

  跟黃女士一起學習二胡的大學生肖釩是在朋友的介紹下來這裡的,他覺得在國內自己對這些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多。國內的小孩現在都熱衷學習西洋樂器,反倒對國樂的熱情不高,自己在這裡可以學習一些中國傳統音樂也不錯。

  在這裡學習的很多都是長者,兩代人在一起交流代溝自然不可避免。但是,肖釩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些長輩們都非常開朗,雖然他們的普通話不太好,但是平常一起上課的時候大家交流都不成問題。兩代人一家親,好不熱鬧。

  後記

  回首30年,倫敦華人社區中心為服務僑胞而生,解人燃眉之急,供人生活所需,使當地華人找到了心靈的依託。面對著世界艱難的經濟環境與華人需求的變化,華人社區中心高瞻遠矚,及時意識到若要保證為華人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高水準的服務和設施,必須緊跟形勢、評估自身優劣勢,積極尋求創新與改變。

  資金減少、人手短缺也許會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但是不斷求新求變的華人社區中心已經做好準備迎接各種挑戰,致力於幫助和促進華人融入英國主流社會,成為倫敦領先的華人社區中心。

 
編輯: 普燕    
  查看/發表評論
 
  友情連結 外交部 中共中央統戰部 國務院臺辦 國務院僑辦 國務院港澳辦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中國僑網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 中國僑聯 中華海外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