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籍“Z世代”演奏員重慶逐夢:願更多人認識低音提琴
中新網重慶2月27日電 題:臺籍“Z世代”演奏員重慶逐夢:願更多人認識低音提琴
中新網記者 鐘旖
“你知道中國傳統民樂裏,為什麼會有西方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嗎?”採訪剛落座,來自臺灣臺北的重慶民族樂團低音提琴及大提琴演奏員陳品程便向中新網記者發問。
看到記者搖頭,他興致勃勃地從不同樂器的體積、音色作出解答,強調樂隊合奏時平衡的重要性。提到“低音提琴”,這位出生於1996年的“Z世代”更是兩眼放光,肢體語言豐富起來。
陳品程是目前重慶藝術院團中唯一的臺灣籍演奏員。他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大提琴,後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雙主修大提琴與低音提琴。作為專業佼佼者,2018年1月,尚未畢業的陳品程就被重慶民族樂團簽約引進。同年8月,他首次“登陸”。
“我學習樂器,最開始是想為我爸圓夢。後來是發自內心地喜歡。”近日,在重慶的一家咖啡館,陳品程與記者聊起音樂之路的起點:父親鍾情古典吉他,但礙于年少時經濟條件不允許,只能長大後自學,盼望家裏出個做音樂的人。在父母支援下,陳品程成長為一名“樂癡”。“談到音樂,我就會很興奮。如果哪天不讓我做音樂了,我真不知道該幹嘛。”
能將喜愛變職業,陳品程覺得非常幸福。據了解,他的大學同學,還在專職做音樂的只剩十分之一。重慶民族樂團是一個年輕化的樂團,近50名演奏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相同的興趣愛好,讓陳品程快速地融入大陸生活。
排練、演出、藝術培訓,忙碌的工作促使陳品程的演奏水準不斷提高,業餘時,他還會加壓練習,只因自己清醒地認識到“藝術行業競爭很大,不夠優秀就會被淘汰”。為保持不掉隊狀態,他每天練習兩三小時是家常便飯,“與大學時一天練習12小時比,這都不算什麼”。
不論是氣勢恢宏的演奏廳,還是青山綠水的鄉野,陳品程珍惜、享受每一次的演出機會。其演奏足跡已去到重慶江津、綦江、雲陽、石柱、彭水等地,有些偏遠地方要坐幾小時的大巴車。儘管舟車勞頓,但陳品程認為,下鄉的主要目的是把藝術推廣到基層。不論是經典曲目,還是流行歌曲,只要老百姓愛聽,就是值得的。
陳品程熱愛民樂,也看重“傳承”,坦言自己當下的心願,是讓更多人認識低音提琴。這一提琴家族中體積最大的樂器約2米高,音色低沉柔和,也較為小眾。以重慶為例,低音提琴專業演奏者少之又少。
令人期待的是,近年來,在樂團統一組織下,陳品程與同事已在重慶多所學校展開樂器授課,涵蓋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年齡層。目前,每週三、五、日下午是低音提琴課時間,就算只有一個學生他也教得認真。他告訴記者,小眾樂器更需要積極普及,一旦沒有後人,樂器會面臨消失的風險。為此,自己也在不斷研究新樂器,比如最近正癡迷中國傳統彈撥樂器三弦。
“隨時隨地移動支付,連賣菜的小攤販都有二維碼”“大陸風靡的密室逃脫、劇本殺,臺灣還沒有相關業態”……入渝三年多,不斷解鎖新事物後,説得一口流利重慶方言的陳品程表示,自己已萌生定居想法,欲成為“新重慶人”。
26歲尚青春,事業正是起步時,陳品程早已定下“不停進修,隨時保持前進”的準則。記者追問其最大的夢想是什麼?他沉思片刻後回答:“未來,當有人提到低音提琴,就會想到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