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是世博會開園第169天,天氣晴好,又逢週末,觀部落格流如潮涌。當天入園人數首次突破百萬大關,刷新世博會歷史紀錄。同時,世博園區啟動大客流應對預案,總體運作平穩有序,成功經受考驗。
美國《僑報》文章 原題:無須擔憂“後世博”
上海世博會閉幕臨近,此前有關機構擔憂的客流“翹尾效應”如期而至:從本月15日至17日,客流連續攀高,其中16日更出現了103.27萬的客流尖峰,刷新保持40年之久的世博會單日客流紀錄。
其實,曾保持6422萬人次參觀者紀錄40年之久的大阪世博會也有類似 “翹尾效應”:大阪世博會的最後一個月,參觀人數激增,達1707.5萬,佔總參觀人數的26.6%。不僅如此,從當年的9月5日到9月13日大阪世博會結束,每一天的入園人數都超過60萬。
值得欣喜的是,雖然人流超極限,但憑藉5個多月來積累的經驗,上海世博主辦方仍能根據預案有序開展客流疏導、秩序維護,並採取多項人性化措施,不僅整個世博安保體系經受住巨大考驗,更贏得了不少遊客的讚揚與掌聲。可以説,在世博會開幕至今的近半年時間裏,組織者和民眾都已從一次次的高溫考驗、插隊風波等麻煩中逐漸成熟。
截至17日,上海世博會的入園遊客總數已超過6500萬,離閉幕還有10多天時間,最終遊客總人數究竟會達到多少,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上海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這顆“東方明珠”的魅力以及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的奇跡。
在大阪世博會後,當地雖然培育出了一個巨大的廣告市場,但經濟增長率卻連續5年下降。日本分析家認為,缺乏新的發展動力是一個重要因素,因而稱這種現象為“節後效應”。
上海會怎樣?這是隨著世博會閉幕臨近,外界最為關注的議題之一。上海世博會直接投資為286億元人民幣,如果加上車站這類配套建設投資,總預算達到3000億到4000億元。上海能否收回投資?筆者以為,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話題,更應考量社會文化效益。這正如外界評價北京奧運會的意義一樣。北京奧運會最終是盈利了,但最重要的是,城市更加文明瞭,普羅大眾享受到了更多的新生活,中國人長了見識,世界更加了解中國,中華文明被更多人認識並喜歡,這可不是簡單地靠花點錢就能買來的。
上海世博會的社會效益同樣不言自明。至於大阪所出現的“節後效應”,日中之間畢竟沒有太多的可比性。今天的中國經濟不會因一兩個活動的結束而受到影響,其動力和活力來自中國市場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