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探訪零碳館建築倣生技術 房屋也可擁有生命力

時間:2010-05-14 10:51   來源:京華時報

  會呼吸,能進行新陳代謝,可以恒定室溫,這樣的房子你見過嗎?世博園城市最佳實踐區的零碳館,就展示了這樣一座有生命的建築。

  正如動物一樣,該館有一件溫暖的“裘皮大衣”保持其室溫,能把清新的空氣輸送到各個房間,寒冷時它能自己曬太陽,炎熱時又能提供陰涼,它能讓雨水像血液一樣迴圈利用,它的外層能將太陽光轉化為電能,內部的食物垃圾也能轉化為烹飪用的燃氣,並通過這些達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亮點

  恒定室溫 “毛細血管”連通水源

  零碳館的原型取自英國倫敦南部貝丁頓社區,展館按照該社區建築1:1比例建成。和傳統的住宅不同,它的北側墻壁傾斜成45度,這是為了在冬天可以更充分地享受陽光,能夠減輕冬季20%的供暖負荷。

  墻體以火電場煤燃燒産生的粉煤灰為原材料,並以55%的比例和水泥配比,表面涂層有很強的自身清潔能力,可減少98%的光熱輻射。講解員介紹,保持室溫的關鍵方法,是墻壁內部有類似動物毛細血管的組織,並與附近水源相連通,夏季將熱量排入水源,冬季再從水源中提取熱量,通過熱輻射原理保持室溫恒定。

  新陳代謝 屋頂綠植隔熱調溫

  零碳館北側屋頂種的綠植,起到隔熱冷卻的作用,並讓陽光漫反射減少對室內的輻射,綠植還能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調節空氣溫度和濕度。

  零碳館的垃圾處理能力也很強。這裡的垃圾分類以後,通過生物制能技術轉化為電能和熱能繼續為日常生活服務。利用館內獨立的垃圾處理裝置,一噸餐廚垃圾能生成200度電,而更多的垃圾可生成沼氣迴圈使用。

  儲存電量 室內用電來自太陽能

  在零碳館的屋頂兩側,安裝著兩排太陽能光伏板,它們會在白天有太陽時,從太陽光中吸收熱量,轉化成電能後輸送到房子底部的蓄電池內儲存起來,到了夜間供應給室內的每個電器,“現在展館開著的燈、電腦、音響用的電,都是太陽能轉化來的。”講解員稱,每塊太陽能光伏板的壽命是25年,蓄電池的壽命為15年,這個壽命與設備更新換代的年限相比並不短。

  如果遇到連續陰雨天怎麼辦?講解員表示,零碳社區也配有供電線路,如果陰雨天氣導致蓄電池內電量不足,供電線路會保證室內電器的正常運轉。

  “血液”迴圈 儲存雨水清潔灌溉

  任何一棟房屋,都會把防水工程作為重點,但零碳館卻把雨水當作自己的“血液”,讓它在體內流通。

  零碳館的屋頂和陽臺都有專門的雨水收集管道,下雨時雨水順著管道排入設置在地下的雨水貯水池,經過設備統一處理後,再轉存到雨水清水池,可以作為中水用於清潔廁所地面、澆灌屋頂綠植。零碳館的雨水回收可收集1880立方米,能滿足建築用水60%的需求。

  難點

  人口密度大城市難推廣

  造這樣一棟房子需要多少錢?講解員稱,造一棟零碳房的材料成本要比普通房屋貴,但也節省了很多配套設施的投入,例如燃氣管道和排水系統。不過講解員表示,造零碳社區的難題是需要很高的容積率,“要在單位土地面積上,盡可能多地增加綠地減少人口,這在中國很多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很難實現。”

  在土地價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開發商也很難會為了造零碳社區而減少居住人口,“那樣的話開發商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講解員表示,目前參展方計劃在中國的20多個二三線城市考察建造零碳社區的可行性,但因為北京的地價較高,人口密度也大,沒有列入考察範圍。

  名詞解釋

  【風帽】 變風力為室內通風動力

  零碳館的屋頂裝著數個五顏六色的濾風設備,這個設備形似風向標,會根據風向轉動調整進風口與出風口。講解員介紹,這個設備叫風帽,會將室外風力轉化為室內通風動力,免去傳統空調通風能耗,並回收空氣中70%的熱量,根據不同季節和濕度調整室內空氣。

  【可食食具】 餅乾盤子餐後可吃掉

  在零碳館,你可以品嘗零碳咖啡、零碳點心,就連這裡的食具也是零碳的,餅乾做成的盤子、牛油做成的筷子都可以在你用餐後吃掉。

  講解員説,這種可食食具目前尚無法普及,只是展示一種理念,希望以此讓人們知道,廚房和餐廳裏的垃圾都可以經過處理後迴圈使用。

  北京做法

  北京新建住房開始嘗試低碳

  相關人士表示,環保節能是系統工程,需政府完善環節

  昨日,萬科集團總建築設計師朱建平表示,零碳館案例中展示的部分理念,在國內的建築環節中已有嘗試,“但我更傾向於低碳説法,零碳有些絕對。”

  朱建平稱,以北京為例,目前新興樓盤也非常重視環保節能,如為了降低輻射,建築物採用中空LOW—E玻璃,墻壁的保溫材料也採用環保技術,增強房屋的隔熱功能。部分高層建築中,也會採用風帽裝置實現室內空氣更好流通。

  朱建平介紹,曾有人在貝丁頓社區實地考察,當地的生活更多是在展示一種概念,“不過很有借鑒價值。”他稱,用蓄電池儲存電能降低供電負荷,以及生活垃圾的迴圈利用都能更好地展示建築環保節能理念,但目前在國內嘗試還得需要政府的支援並完善很多配套工程,只有開發商和業主參與還不夠,朱建平説,環保節能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政府完善其中的環節,這種理念才能持續。

  本組稿件采寫/本報記者 賈鵬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