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動態

結構優化成兩會焦點 代表委員關注低碳世博

時間:2010-03-15 16:11   來源:通信資訊報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場持久戰,2010年全國兩會將成為優化結構新契機。3月5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報告中重申了“促轉變”的要求並提出,“國內生産總值增長8%左右,主要是強調好字當頭,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上來。”

  應該説,我國目前正處在歷史選擇的關鍵節點,兩會就轉變發展方式達成共識非常必要。從政府工作報告和代表委員們的提案話語中,我們聽出了樂觀,也聽出了冷靜——畢竟,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繼續,中國經濟雖然總體回升向好,但經濟結構中的深層次問題仍有待解決。也由此,自主創新、産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等強調“加快方式轉變”的內容將是政府強調的重點。可以預見,新興産業將接力譜新曲,使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政府工作報告:“好”字連接大局,“調結構”貫穿其中

  在溫家寶總理三十五頁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闡述了今年中國政府的主要任務,而其中不勝枚舉的“民生關注”也體現在方方面面,從中傳遞出了今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訊息:經濟發展和國民生活是2010年的發展重點。“好字當頭”、“好事辦好”則成為連接二者的最佳注腳,經濟發展和國民生活就是要朝著這樣的良性迴圈發展。

  厚民生才能聚民心,順民意才能保民安。在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擴大就業、社會保障、辦好教育、醫療改革、保障住房、農民增收、災後重建……舉措溫暖人心,更詮釋著政府的莊嚴承諾:讓全體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同時,我們還看到政府對“結構調整”的理解發生的巨大轉變——社會財富的分配與再分配引發社保、醫療、教育等民生改革,成為貫通消費升級、內需拉動、産業結構調整的動力之源。

  因此,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0年的經濟工作目標:GDP增長8%、CPI控在3%……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要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我們的解讀為:“8%”不只是個數字,更是一個導向,它釋放出一個信號,就是給經濟結構調整留出空間,引導各級政府把精力放到轉變發展方式、深化改革和加快社會建設上來。

  優化結構:經濟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當人們為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諸多民生規劃吸引時,業內人士關注更多的是2010年宏觀經濟政策究竟如何定調?如何促進“轉方式”和“調結構”?事實證明,中國顯然不能在市場增長潛力消耗後,才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生産率來維持盈利,必須在高速增長勢頭減緩前實現轉型,調結構的實質正是經濟增長動力轉換。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吳敬璉建議,應通過四條途徑實現經濟轉型:一是實現農村的富餘勞動力轉到城市的非農産業,把農民變成市民;二是提高製造業知識含量、技術含量、附加值;三是發展服務業特別是延展性服務業;四是用資訊化改造整個國民經濟。

  當務之急,調結構應著力擴大國內居民消費需求,以此拉動中間品或裝備需求。這就需要在收入分配結構上進行改革。也就是説,中國的結構調整將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經濟和産業結構外,還包括分配結構、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等。發展方式的轉變主要是從現在的投資驅動型轉向消費驅動型,而消費內需的提升根本上有賴於收入,收入又與就業和財産的分配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在政府工作報告及代表提案中已有切實反映了。

  不容忽視,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和緊緊抓住新興産業發展,也將為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加快科技體制改革,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再由兩會談到全年經濟走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指出,“今年總體經濟發展環境會好于去年,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市場信心增強,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應繼續顯現。據此判斷,從2010年開始,中國將進入新一輪經濟上升週期。”當前經濟形勢下,調整經濟結構比以往更加緊迫和必要。

  “調結構”有保有壓,新興産業機會顯現

  不難發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之後,附加了7個名詞註釋,其中的3個條目都與“新興産業”密切相關,分別是:森林碳匯,三網融合,物聯網。從新名詞是否也能看到調結構、轉方式的一些發展方向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政府“點金”,新興産業戰略升級。溫家寶總理在報告中説,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搶佔經濟科技制高點。今年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産業體系和消費模式;要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資訊網路和高端製造産業;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援。

  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們也認為,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形成了巨大壓力和倒逼機制,也提供了新的重大機遇。從短期看,經濟結構調整意味著淘汰一些過剩的、落後的、高污染的低産能;從長期看,是促進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從一個側面顯現了調結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有了方向,落實是最關鍵的。在“調結構”的主基調下,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凸現,代表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有代表建議,政府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在後世博時期應進一步推廣世博科技成果,完善“低碳世博”後續的組織推進機制,儘快將世博效應轉化為世博效益,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

  企業家們則有一個更為生動的説法:“調整産業結構,企業不能做‘空調’,轉型升級不是按按開關就能辦到的,需要大量的實幹才行。”

編輯:趙輝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