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老縣城,一朵黃菊,鞠躬、靜默。
帶著對地震逝者的緬懷,尋訪災後重建軌跡,4月20日,參加2011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的嘉賓們開始在四川地震災區綿陽和德陽的考察。從北川到綿竹,嘉賓們一路踏著災區旅遊騰飛足音,追尋重建成就,建言未來發展。
“起點高、速度快、效果好”
北川新校園,朗朗讀書聲傳來,勃勃生機撲面。“他們是經歷過地震的孩子麼,這麼樂觀?”一個代表的這一句話,引起了參觀者善意的笑聲。
孩子們的歡快,深深感染了青海省旅遊局副局長韓國榮。他説,一路看來,所到之處,災後重建成果顯著,災區群眾樂觀向上,安居樂業。青海玉樹重建也需要借鑒四川的經驗,力爭重建工作科學、迅速,不僅要讓災區儘快在廢墟上崛起,還要讓群眾走向富裕之路。
河北省旅遊局副局長趙學鋒對四川災區變化的評價是“震驚和佩服”。河北也有過遭受地震的切膚之痛——35年前的大地震,讓唐山變成了一片廢墟。現在來看,“四川災後重建的起點高、速度快、效果好。”
國際旅遊組織專家埃瑞克去年10月曾經考察過北川、綿竹等四川地震災區。當時,災區還到處是建設場面。不過半年時間,埃瑞克發現交通變通暢了,民居變漂亮了,“四川災後重建的速度不可思議,太快了,幹得漂亮極了。”
地震科普遊形成熱潮
20日才正式開街,但北川新縣城巴拿恰商業街早已入駐了數百位商家。
北川人湯清地震前開的通訊店被震垮了。如今,又籌集了70萬元,在巴拿恰商業街 “拿”下了一座3層面積360平方米的酒吧,賣傳統的羌族咂酒、青稞酒,還有部分紅酒和洋酒。“這裡的商業前景很好,我預計三年內就收回投資了。”
綿陽市委書記吳靖平説,當地抗震救災紅色旅遊和地震科普遊很熱火,去年全市接待遊客超過1100萬人次,今年春節期間僅到北川新縣城的遊客就有50多萬人次,帶動了當地的餐飲、羌繡、羌寨的發展和鄉村旅遊市場,讓不少群眾有了謀生門路。
綿竹鄉間,綠樹吐翠,九龍村春意盎然,紅紅燈籠,年畫胖娃,將九龍村點綴得喜氣洋洋。這個遭受地震重創的山村裏,村民都住進了新建的兩層樓新房,白墻,黑瓦,坐落在青山懷抱中。圖畫般的精緻,讓九龍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遊點,旅客絡繹不絕。在半山腰的回頭嶺,記者發現的一家大型兒童樂園,今年4月份剛剛開張。村民肖德明説,每到週末,這個鄉村兒童遊樂場人“爆多”。
旅遊特色如何持續
加拿大加中旅遊協會會長蔡雪其總喜歡“落”在參觀隊伍後面。曾組織加拿大華人捐款給四川災區的他,想把這裡的一切成就都看得仔仔細細,帶回給加拿大的華人。讚美四川重建成績之餘,他講起了去珍珠港參觀的感受:“很安靜,人也很少,大家的心是虔誠的,而不是看熱鬧的。”他建議,北川老縣城要限制參觀人數,保持這裡莊重肅穆的氛圍。
全國著名旅遊專家魏小安説,從旅遊産品上看,北川地震遺址是絕品,獨一無二,“吸引力毋庸置疑,但必須正視可持續發展問題。”他説,因為這次節會,綿陽、北川拿出了最好的東西作展示;但節會結束後,業態如何持續?吸引遊客的文化活動要怎樣打造?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
河北省旅遊局副局長趙學鋒則提出“旅遊綜合體”的概念。他舉例説,在唐山,地震遺址旅遊、工業旅遊、紅色旅遊等産品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吸引了眾多的旅遊愛好者。四川開發地震遺址旅遊,不能走單一路線,要和生態、民俗、鄉村旅遊等結合起來,打造不同的産品組合,形成“旅遊綜合體”,同時也需要整合災區的遺址資源,歸納出不同特色的旅遊線路。
德國亞洲特別線路旅行社産品和銷售經理海諾德也有這種觀點。景區發展商業開店舖無可厚非,但不能過度商業化和同質化,起碼德國遊客就希望看到災區原生態的景點和老百姓生活,旅遊景點要有差異化和自身特點。“否則在全球各地或者影視節目上就能感受到的東西,我為什麼要來你這裡看?國際旅遊其實是很貴的,要琢磨怎麼讓遊客感覺旅程超值。”
埃瑞克也説,和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四川吸引的入境遊遊客還是很少,但是四川優勢在於有世界著名的旅遊圖標,比如熊貓和九寨溝,地震災區旅遊景點也可以和這些知名圖標捆綁行銷,取得更好的宣傳效果。
記者 王代林 劉川 劉星
花絮
古羌水磨漆重現北川
巴拿恰正式開街了。
一身羌族節日裝扮的朱紅志拿著小錄影機興奮地拍個不停。他的古羌水磨漆器店就開在巴拿恰步行街王西街10號,進街口的人們都要打那經過,口岸好,美麗的漆器工藝品和傢具便吸引了很多客人。
朱紅志介紹説,古羌水磨漆是羌族的傳統工藝,製作過程非常複雜,現在已經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了。一個描著鳳凰的漆盤,“這個盤子從畫,到上漆,再打磨,整個做下來有幾十道工藝。你看這個鳳凰,從不同的角度看,光彩完全不一樣。”這個盤子賣1000多元。
朱紅志是地道的北川羌族人,震前就在從事水磨漆的製作。震後,他將毀掉的工廠重新開了起來,成立了北川羌族自治縣古羌水磨漆有限公司。巴拿恰商業街招商,他第一時間報了名。
朱紅志説:“讓更多的人了解水磨漆這項古老的羌族技藝,將發揚光大,這是我的最大心願。”